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月9日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對辦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提出殷切期望。習近平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5月11日人民日報)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厚望的回信,顯示出黨中央對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視與關懷,指引、鼓舞和勉勵我們以歷史文化的滋養增強骨氣和底氣,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地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習近平總書記向來十分重視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求我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100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發展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以史為鑒、以史為師、以史明志,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和力量,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一個重要法寶。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喜迎建黨百年華誕之際,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就是為了在對歷史的回望中把握發展規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更好地推動當代中國的變革與發展。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一個有骨氣的人才能自立于天地之間,一個有骨氣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我們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就是要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以歷史文化的滋養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就是要準確把握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透過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看到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中國發展前進的腳步是不可阻擋的,挺直腰桿、攻堅克難,樹立不懼任何艱難險阻、風險困難的必勝信心,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莆田文明網 荔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