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市民要發揚主人翁精神,盡量避開市內熱門景區,為外地游客讓出停車位、讓出出行路線、讓出游覽空間……”一份《講文明慶五一網紅長沙倡議書》在不少長沙人的朋友圈“刷屏”?!拔逡弧奔倨?,記者走訪多個旅游景區、商場餐飲場所時發現,不少長沙市民發揚主人翁精神,“讓”出文明新高度。(5月6日中國文明網)
謙讓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老家親屬因宅基地問題與鄰居吳家發生矛盾并對簿公堂,寫信將此事告知張英,張英看罷來信在信上批一首詩寄回老家:“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耸盏叫藕缶椭鲃映吩V還讓出了三尺地,對方見了深為感動也讓地三尺,一場訴訟就此平息,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六尺巷現在是一個熱門旅游景點,過往的行人和游人絡繹不絕,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的傳統美德的歷史見證。
現在,馬路上行車、會車互相禮讓,道路安全通暢;斑馬線上,車讓行人,讓出一份交通安全;地鐵站里、公交站臺,乘客互相禮讓有序排隊上下車,讓出一種文明的秩序……現實社會生活中,公民的自覺禮“讓”體現的是一種秩序之美,折射出來的是整個社會整體文明意識的不斷提升。
每逢假期,很多人舉家出游,全國很多地方旅游景點人滿為患,旅游行程難免會因為人多產生各類問題,容易導致旅游幸福感和獲得感缺失。今年“五一”假期,長沙市民積極響應倡議書發揚主人翁精神,為外地游客讓出停車位、讓出出行路線、讓出游覽空間………,不但很多外地游客被長沙市民“宅家、回鄉,把“網紅長沙讓給外地游客”的滿滿誠意打動,給游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為當地的旅游發展增添了新的文明色彩。
“讓”是一種態度,一種胸懷,也是一份擔當,是公民素養的外在體現。培育公民素養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在工作生活中自覺遵守各種文明行為規范,積極涵養各種文明素質,讓出文明新高度,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貢獻力量,為社會的文明發展做貢獻。(廈門文明網 吳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