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6個區中,思明以5%土地,承載1/4人口,貢獻1/3GDP,經濟總量突破2000億,財政收入居全省縣市區第1。物質文明的優異答卷,源自精神文明的涵養引領,得益于十多年常態化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積淀并養成的“思明習慣”,文明的細胞已融入思明區的社會肌理,內化為思明人的行動自覺,“思明習慣”漸成自然。
一、用心鑄魂,高尚漸成習慣。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明區深田社區居住生活過三年,凝結其中的科學理念、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至今仍指引著我們砥礪前行。多年來,我們充分發揮這一獨特優勢,帶著更多責任、更深感情,創新踐行核心價值觀,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用好具有百萬粉絲的思明快報融媒體,把“大主題”轉化為“小場景”、“大道理”轉化為“好故事”,用新思想點亮群眾心中的理想信念明燈。我們活化利用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深度挖掘“英雄小八路”事跡發祥地、少先隊隊歌發源地等特色資源,借力金雞電影節等活動,把優秀文化基因根植于社會沃土、群眾心田。我們培育了一批批全國全省文明單位、文明校園,選樹了百余名道德典范,“城市義工”等志愿服務品牌更是全國聞名,以榜樣為引領,與身邊優秀者同行成為思明人追求的新風尚。
二、匠心建管,高顏值漸成習慣。我們大力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工作期間治理筼筜湖的理念思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2002年視察廈門時提出的“狠下功夫提升本島”重要要求,高效推進7個片區開發,完成四輪市政設施提升改造,勾勒呈現有層次、有美感、有底蘊的城區景觀,城區綠化美化率全市第一,空氣質量優良率、生活垃圾分類直運和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獲評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堅持“剛的更剛、柔的更柔”,推動城區精細管理,嚴格交通執法、市容整治的同時,創新攤規點、沿街店面“一米線”、校園“蓄車區”等人性管理機制,城市治理與民生保障協調發展,讓高顏值不僅在鏡頭之前也在生活之中,不僅在綠水青山也在背街小巷。
三、暖心為民,幸福漸成習慣。我們把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事貫穿創建全過程,一批“口袋公園”連珠成串,15分鐘便民生活圈、健身圈、公共文化圈基本建成,100%完成1989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入選全省首批教育強區,人口健康主要評價指標達到發達國家中高水平,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講好“習近平與鄰居”的“深田故事”,創造性提出“近鄰黨建”模式,黨建引領、就地就近、共建共享,鄰里間不再陌生、更有溫度,被寫入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工作報告。推進優質公共服務、高效社會治理,贏得了群眾由內而外的認同和喜愛,為廈門市連續六屆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作出了突出貢獻。
四、同心創建,合力漸成習慣。我們創設了文明創建“片長制”、“9+1”綜合執法、“隨手拍”等機制,區級領導包片區、機關單位包街區、街居干部包小區,全區上下化身自帶動力“動車組”,在創建工作一線加速奔跑。以“健步兩小時·潔凈一座城”為主題,倡導并踐行“凈走”活動,“思明因你而更美”成為廣泛共識,1000多支隊伍、12萬余人加入常態化志愿服務行列,文明創建由“靠政府”變成了“靠大家”、“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
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我們將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與文明創建結合起來,練“內功”、打“底子”,不斷擦亮“思明習慣”品牌,傾力打造省級文明示范城區,讓思明既美景薈萃,更美德傳承、美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