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課外閱讀資源匱乏,實際課外閱讀數量、時間和城市存在較大差異,普遍缺少家長的參與和陪伴……2018年5月,中國扶貧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攜手愛心企業聯合發布了一份針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的《鄉村兒童閱讀報告》,揭示了貧困地區兒童在課外閱讀中面臨的問題。(4月20日《新京報》)
閱讀是開拓孩子們的視野、了解世界的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一些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優質的兒童圖書資源匱乏,阻擋了孩子們“看世界”的腳步。曾經的無書可讀成為制約鄉村兒童閱讀的一大瓶頸,當城市兒童面臨著讀之不盡的海量圖書資源時,不少鄉村兒童的閱讀長期停留在簡單的課本和教輔類圖書。記者采訪中發現,對于鄉村兒童而言,家庭購書的情況很少,學校的圖書室或教室的圖書角成為鄉村兒童獲取課外讀物的主要來源。
一項調查顯示,近30%的鄉村少年兒童沒有去圖書館看過書,74%的受訪鄉村兒童一年閱讀的課外讀物不足10本,超過36%的兒童一年只讀了不到3本書,超過71%的鄉村家庭藏書不足10本,一本課外讀物都沒有的鄉村兒童占比接近20%,72.8%的貧困地區鄉村兒童每周閱讀次數低于4次,89.9%受訪兒童父母平時基本不讀或只是偶爾讀書,并未養成讀書習慣,無法陪伴和引導兒童閱讀。同時,受經濟條件和認識水平所限,父母給孩子買的書也多是習題集、作文書。鄉村少年兒童閱讀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圖書價格偏貴、不能到圖書館借書是獲取圖書資源的主要困難。
鄉村少年兒童“讀書貧困”現象,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會影響人的一生”。高爾基說: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有人認為,閱讀的生活與人生,草長鶯飛,繁花似錦;不閱讀的生活與人生,則是一望無際的、令人窒息的荒涼和寂寥。唯有讀書,緩解荒蕪。
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有人認為:人既然作為人,存在著就必須閱讀。生命因為讀書而充實,因為充實而快樂。尤其是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多讀書,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隨著人類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給讀書注入了新的內含。多讀書,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尤其是少年兒童,多讀書是他們健康成長的精神上的“維他命”,獲取知識的寶庫。
鄉村少年兒童“讀書貧困”亟待“脫困”。隨著人們對閱讀的重要性認識的提高,如今鄉村兒童閱讀已經引起各級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也加入了鄉村兒童閱讀的隊伍,用培養閱讀教師、捐助童書等方式,幫助鄉村兒童能多讀書好書。但是仍需要多方助力鄉村兒童閱讀。諸如公益機構發揮積極作用,號召捐贈,城市書籍可以調借,不妨多送書下鄉,為山區兒童捐贈出課外讀物及多個愛心讀書角,讓書籍助力孩子們的想象力,讓鄉村孩子有更多、更豐富的閱讀選擇。讓精神食糧滋養祖國花朵。相信在更多人的關注下,這些來自鄉村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孩子們,能夠用書本打開探尋世界的窗戶,用書本為夢想插上翅膀。(莆田文明網 風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