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調查報告》出爐。報告顯示,2020年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為88.33,較2019年(86.86)上升1.47個分值,實現自2005年以來連續15年攀升。(4月14日《北京青年報》)
市民“文明指數”連續15年攀升,令人欣喜。可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調查結果還顯示,市民“隨地吐痰、擤鼻涕,隨處便溺”和“亂丟煙頭、紙屑、塑料袋等廢棄物”方面的不文明行為發生率較2019年分別降低7.51和3.24個百分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的文明素養也在不斷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人的不文明陋習現象依然存在。如,公共場所,隨處拋丟垃圾、廢棄物,隨地吐痰、吐口香糖,闖紅燈等等陋習挑戰文明的底線。正是這些看似可以忽略的小節,在文明國家中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避免的惡習,嚴重涉及到個人的修養,涉及到公共生活是否和諧的大事。其實,正是這種觀照最能反映和折射出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可能有一些人并不以為然。認為這不過是小節。而且很多人根本就習慣成自然,不拘小節,習以為常。
文明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倡導一種尊重自然、善待美好的倫理態度是人類文明持續的基礎。古往今來,正是文明促使社會不斷進步。千百年來,文明薪火相傳,照亮了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對民族精神的塑造、公民道德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起到了難以估量的推動作用。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甚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則會影響國家聲譽。
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公民的文明素養。公民的文明素養是城市“文明指數”的度量,公民的文明素養往往能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城市“文明指數”越高,幸福指數就越高,社會就越和諧。城市文明美在于內涵,在于所有市民文明程度的集合,我們每一個人,都應以主人的身份善待我們的家園,文明就在舉手投足間。市民在守法中提升文明素養,整個社會的文明指數就會更高,社會就會更加文明和諧,幸福指數將大大提升。(莆田文明網 左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