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通過整理黨史、軍史,加大了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當前仍有一批紅色資源面臨保存風險:一些紅色遺址遺跡保護缺失;部分無名烈士陵園墓地遭到破壞;紅色歷史研究不足,英烈生平事跡宣介不足,逐漸湮沒無聞……(4月9日新華網)
紅色資源,是人民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導向。保護和利用好紅色資源,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勵14億中國人民奮發圖強的巨大精神動力。
國家文物局近日公布,我國革命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用好這些珍貴文物,就能把紅色資源轉化為黨史“教科書”。然而,紅色旅游資源大多位于革命老區,位置偏遠,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等客觀因素,很多地區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整體保護利用水平還不夠高,保護不力、利用不足的雙重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近年來,個別紅色文化遺存處于無人管、無人修的境地,急需修繕、重建,媒體對此多有報道。
令人欣喜的是,當前在一些地處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的設區地市,掀起了“紅色立法”熱潮,如山東、山西等省份出臺了保護紅色資源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市也正著手制定《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日前批準了《嘉興市南湖保護條例》……
風正好揚帆,色純好作畫。在我們黨迎來百年誕辰、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特殊背景下,在我國當前旅游盛行、中國居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的當下,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對于傳承好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意義重大。
一切向前走,更不忘走過的路。各級政府應該主動作為,平衡好紅色資源保護和經濟快速發展,推進紅色資源的甄別、研究、保護,滿足了人們多樣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精神需求,于“潤物細無聲”中弘揚紅色文化,陶冶人們的情操,增強民族凝聚力,讓革命精神生生不息,讓偉大事業薪火相傳?。ㄆ翁镂拿骶W 謝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