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4月7日 人民日報)
活用、善用“紅色基因庫”,將紀念館、烈士陵園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革命文物打造成黨史學習教育“實景課堂”,無疑更有助于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筑牢初心使命。
革命文物是學黨史鮮活教材。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這些革命文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是涵養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和為民情懷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個個閃亮的紅色坐標,一個個先烈的光輝事跡,不啻是一本本黨史教材的鮮活呈現,走近“紅色地標”,走進“實景課堂”,緬懷英雄先烈,感知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可以讓我們近距離觸摸到黨的輝煌歷史,從中受到更深切的心靈觸動和精神熏染。
善用革命文物喚起紅色記憶。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涌現出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和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個個名字,是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的歷史記憶;一封封信件、一處處舊址、一座座紀念館,是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具體承載,切實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創新傳播、表達方式方法,讓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持續走向深入,讓紅色基因融入人們的血脈,在跨越時空的追思與傳承中弘揚紅色傳統、賡續精神血脈。
從革命文物中汲取奮進力量。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紅色地標、革命文物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用好紅色地標,發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創新方式方法,常態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啟迪、教育、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堅定黨的宗旨信仰,筑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用矢志進取、接續奮斗告慰歷史、告慰先輩,贏得民心、贏得時代,善作善成、一往無前,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莆田文明網 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