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古時候人們認為人死后靈魂依然存在,所以非常注重身后事的處理,雖然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體現,但是所承載的對祖先的敬意和感恩,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人家利用這個節日寄托對逝去親人的思念。2006年,清明節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按照傳統的風俗習慣,清明節,我們會帶上酒食瓜果等貢品到墓地供祭先人,清掃墓園、焚燒紙錢、撒上紙條花圈,然后祭拜、吃食回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如今清明祭掃越來越“變了味”。有些家庭奢侈浪費,對祭掃大操大辦,甚至興起了互相攀比之風,不僅購買大量祭品,焚燒紙糊的“轎車”、“別墅”、和面額“上億”的冥幣等,還在山林、草地里肆無忌憚地大放鞭炮,產生了大量垃圾,污染了環境。每年因為燒紙錢、放鞭炮導致的火災頻頻上演,給森林防火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甚至造成了毀滅性的森林資源破壞。
文明祭掃,還世界清明。隨著可持續發展觀的深入人心,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傳統的祭掃方式開始讓步現代文明,越來越多人追求與時俱進,文明祭掃,云上祭掃、植樹獻花等綠色祭掃方式成為新風尚。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傳統掃墓燒紙錢、放鞭炮等形式依然大量存在,移風易俗工作還很艱巨,文明祭掃的實現與踐行離不開每個人的參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還需要每個人奉獻綿薄力量。
緬懷先烈,感恩奉獻。除了逝去親人,還有一大群可愛的人值得我們去緬懷,他們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前仆后繼,倒在了槍林彈雨之下;他們為了大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負重逆行,與火魔作斗爭;他們為了國民的身體安康,奔赴一線,從病魔手中搶回無數生命,還有無數她、他、他們,他們都是新中國的脊梁,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的歲月靜好。他們的犧牲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尊敬學習。
莫忘疫情防控,安全祭掃。雖然我國目前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是零星散發病例依然很嚴峻,國際上疫情防控仍舊十分緊張,境外輸入病例時有發生。各地區要做好預約、限流、錯峰等措施,盡可能減少人員集聚,嚴格落實祭掃場所清潔消殺,祭掃人員要做好自身防護工作,遵守當地的政府的防疫防控要求,文明祭掃。
清明祭掃、緬懷先祖、祭奠先烈,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推動社會創新發展,助推社會文明發展。
(漳州文明網 漳州市房產交易中心 林明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