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節(jié)是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由于去年疫情影響,去年清明節(jié)祭掃人流量受限,預計2021年的清明祭掃人流量將大幅增加,為保障清明祭掃活動安全有序、文明低碳,全國很多地方紛紛倡導網絡祭掃、直播祭掃、家庭追思等方式,倡導摒棄清明祭祀的舊方式、舊習慣,弘揚倡導新禮儀、新風尚。
隔屏追思“云祭掃”,思念觸手便可及。綿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節(jié),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日子,清明祭掃作為一種莊嚴肅穆的祭祀文化,核心價值是對先人的追思和緬懷,更是洗滌精神家園、弘揚家族遺風的一種形式。《論語》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就是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借助網絡平臺,給先人點上一支蠟燭、獻上一束鮮花、寫上一段寄語、制作一張思念卡片,這些都可以追憶過去表達思念。祭掃先人,最根本的是表達自己的真心,懂得感恩、不忘根本。“云祭掃”,隔屏追思,視通萬里,遙拜先祖,心有靈犀,合乎倫常,改變的只是祭祀的方式,不變的是對逝者的思念之情。
“云祭掃”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一種新的祭掃方式。現(xiàn)代人生活半徑大出許多,職場壓力也相對大得多,如唐代人一般長途“奔襲”回家掃墓有著諸多不便,對很多人而言都不現(xiàn)實。網上以鮮花美酒祭祀,或者寫寄語卡、緬懷文章等,這些祭掃方式同樣是孝道的彰顯。更何況,傳統(tǒng)的“現(xiàn)場祭掃”,焚燒冥幣、祭品,燃放煙花炮竹等,不僅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污染,還會帶來諸多安全隱患,集中祭掃時常導致交通嚴重擁堵。依托科技發(fā)展、網絡普及的背景,選擇不焚燒紙錢,不燃放鞭炮的“云祭掃”,符合現(xiàn)代殯葬發(fā)展理念,是移風易俗、杜絕火災隱患的大義之舉。由此而言,“云祭掃”也是追思先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記住就是最好的思念”。當前,疫情防控未到“松勁”“歇腳”之時,境外輸入性病例壓力有增無減,防控工作來不得半點松懈,“云祭掃”則可以有效避免人員扎推聚集,既減少了聚集性疫情的風險,又倡導了健康節(jié)儉、綠色環(huán)保的文明理念。這樣的“云祭掃”同樣感情充沛,可以喚醒家族記憶、重溫家國情懷,不失為一種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緬懷方式。
“云祭掃”更“清明”。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節(jié)的一個重要文化內涵。《歷書》如此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云祭掃”搭上“互聯(lián)網+”快車,彰顯了綠色低碳和文明,引領著清明祭掃新風尚,有助于推動全社會生態(tài)文明新風,契合了時代特點。(南平市委文明辦 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