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浮云萬變尋常事,一瞬光陰既婁更”……時值清明,透過古詩詞的脈絡,我們分明能夠感受到,這其中不僅有對于故人的緬懷,對于家園的祭奠,更有著對國家命運的憂患情懷。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清明的深沉內涵之所以長盛不衰,是因為它承載了國人厚重綿長的情感。作為一個祭奠祖先、追思懷遠的節日,一代又一代人經由掃墓這一頗具儀式感的活動環節,寄托生者的哀思,表達對逝者的祭奠,體悟血脈相連的莊重,進而完成心靈上的一種告慰和升華。在這樣的過程中,重溫家規家訓,回憶家族往事,沐浴親情恩澤,將“百善孝為先”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清明節為傳承家風、培育家風、弘揚家風提供了良好契機。
從2008年開始,清明節成為我國制度上確認的公共時間,清明不再只是祭祀先輩的私人假期。“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的相繼設立、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紀念日閱兵、“國家公祭網”的上線等,無不彰顯著銘記歷史、緬懷英烈、禮敬英雄的國家意志。“網上祭英烈”“云祭掃”“云宣講”等活動的推出,在刻上家國情懷烙印的同時,還增添了網絡輿論正能量,興起了移風易俗、崇尚人文關愛的時代新風。
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群眾,走進烈士陵園、走進戰場遺址、走進紀念場所,或是參加全國性哀悼活動,向那些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為守護家國夢想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致以深切的緬懷。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國情懷通過清明節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持續鍛造著中國人“家國一體”“家國天下”的民族記憶。
如今的清明,傾注了更為豐富的內涵與新時代的意義。于己,清明是情感的一種寄托;于家,清明是綠葉對根的一種眷戀;于國,清明是家國情懷的一種體現。人們對生與死的思考會被再次點醒,對傳統的留戀會被重新點燃,對新時代的夢想與追求會被大大激發--蓬勃向上的動力、家國天下的情懷,潛移默化地融匯于清明之季、慨然心間。
記得來時路,不忘夢歸處。清明時節,我們在親近自然、品味春天之時,更應在慎終追遠中豐潤家國情懷,既心念先祖、也銘記先烈,既留戀故鄉、也展望遠方,既緬懷昨日、也憧憬明天,既駐足思考、也砥礪前行!(長樂文明辦/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