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壯大,國民收入增加,為國內商業發展提供極佳的條件,但部分商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初心”,做出一些違背誠信經營的事情。在剛過去的3.15消費日中,曼玲粥店、三米粥鋪兩門店相繼被曝光食品衛生問題。目前,兩家涉事店鋪已被關停整改,曼玲粥店和三米粥鋪的運營方也相繼發布致歉聲明,表示將對全國門店進行排查。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逐利心理的驅使下,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商家絕不僅僅是福州曼玲粥店寶龍分店、福州溫泉店三米粥鋪這兩家,我們周圍還有許許多多的“曼玲”“三米”,也必然還會有比不洗手、回收剩食材更惡劣的問題存在。
每次曝光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反應最迅速的是企業的公關團隊,連夜發表致歉信與整頓聲明。但近年依舊頻頻曝出的食品問題,不禁讓人懷疑每年一次的殺雞儆猴式的曝光以及東窗事發后品牌方第一時間做出的公關表演,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對食品安全現狀起到改善作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由于食品安全監管很難做到“一對一”、“人盯人”,因此,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誠信、良心就成為了食品安全最基本的保證。此前廣州某市場內的魚檔被群眾舉報存在缺斤少兩的行為,市監發現該攤位確實存在不誠信經營,于是決定對攤販進行罰款,并掛上“此檔短斤缺兩”的黃牌。而反觀北京同仁堂正是因為堅持“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規,才得以讓這家老店歷經三百余年的風雨依然屹立不倒,成為消費者信賴的品牌。
“誠信是第一位的。沒有誠信,就不可能有安全的食品。”所以,食品生產經營者應該樹立誠信經營的理念,互相監督,共同鑄造食品安全誠信的社會基石。對于企業來說,任何時候,誠信都是最好的營銷策略,“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企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要堅持質量第一,誠信為本。
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回看古今中外的企業成敗,真正能夠長盛不衰的百年老字號企業無不是以“信”為根本,無不源于誠信經營而贏得消費者信賴。唯有誠信經營,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消費者的信任與支持,從而立于不敗之地。(福州市文明辦 林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