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天津等地市民在沙塵暴天氣中紛紛戴口罩出行。中央氣象臺于3月15日6時發布了沙塵暴黃色預警,預計當天白天到夜間,新疆、內蒙古、北京、天津等12省市將出現明顯的沙塵天氣,部分地區有沙塵暴。這是近10年我國遭遇強度最強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沙塵暴范圍也是近10年最廣。受沙塵天氣影響,中國華北、西北等地15日出現空氣污染,多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爆表。(3月15日 財新網)
近日,我國北方多省份出現明顯的沙塵天氣,許多市民發出感嘆:“在沙塵暴濾鏡下看城市,仿佛在看上世紀的老照片。”朋友圈也滿是大家的戲謔和吐槽,一場沙塵暴刮出了朋友圈里隱藏的段子手們。然而,在戲謔調侃背后,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沙塵暴危害仍未消除,須久久為功。
實際上,近幾年來,我國環保利好消息頻傳,“十三五”期間,全國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完成造林綠化面積5.29億畝,完成森林撫育6.38億畝...昔日沙丘連綿的荒漠逐漸變成郁郁蔥蔥的綠洲,擺脫了風沙攆人走的困境,在茫茫荒漠建起一道道綠色屏障,然而,正如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所言,“本次沙塵暴,說明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仍然有限,我國生態脆弱問題依然嚴重,生態環保任重道遠。”荒漠化是全球性問題,是由于氣候變化、人為過度砍伐等日積月累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治理就可以見效,生態環境建設沒有快捷鍵,不能快進,更不能按下暫停鍵,需要內外兼修,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面對惡化的生態環境,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在環境治理上下“深”功夫,拿出更多新招、實招以應對當前的新形式;同時,也要時刻警惕部分地方缺乏戰略眼光,急功近利,為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損害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果。例如前段時間曝出的敦煌防護林遭遇“剃頭式”砍伐事件,雖然調查結果存在爭議,但環境遭受破壞已然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生態環境治理涉及面較廣,需要加強宣傳引導,在人民群眾內部凝聚起保護環境的思想共識。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公共場所刊播公益廣告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家,如制作群眾喜聞樂見的短視頻等,讓生態壞境保護之風吹進尋常百姓家,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主自覺。同時,要積極探索環境保護與學校教育的結合,切實推動學校環境教育,將環境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中,完善“綠色學校”建設,讓保護環境觀念扎根每一位學生心中,形成保護環境的潮流。
破解環境治理難題,不僅要將環境保護觀念“內化于心”,更需要“外化于行”。因此,就更需要每一位公民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使用可重復利用的布袋、蜂蠟布等環保產品,做到垃圾減量,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做到垃圾分類,循環利用廢舊物品,養成文明生活新方式;參與綠色公益活動,將生活中節約下來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環保行動之中......
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它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要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多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做到“內外兼修”,形成治理合力,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長樂區委文明辦 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