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昆明的海埂大壩,每年觀鷗季都會吸引大量游客。雖然大壩上每間隔一段距離都有音箱在循環播放提示:文明游玩、觀鷗,禁止不文明游玩行為,但經常還會存在著一些不文明旅游的現象。近日就出現了游客抓鷗拍照的一幕。(3月13日 央視新聞)
隨著“短視頻+直播”視頻模式的持續火爆,一個景點、一個公園,彈指之間便能成為人人追捧的“網紅打卡點”,而翻越圍欄、攀爬雕塑、破壞公物等游客負面形象的“黑色”標簽卻始終揮之不去,一而再、再而三地對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動物植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事后追責的明顯滯后更是讓管理蒙上一層陰影。如何真正讓游客“長點心”,尚需探索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的多元管理模式。
受疫情影響,游客更傾向于慢節奏、短周期、近距離的出游方式,安全健康的精品線路成為游客首選,對旅游業態的規范化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景區在轄區內制定統一的文明旅游規范,將文明習慣一以貫之,注重優化疫情防控服務、改善景區硬件環境、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為游客創造安全、文明、舒適、便利的良好環境,以良好的旅游體驗塑造人的文明行為。而旅游從業人員應該擔負起文明旅游引導者、志愿者的職責,尤其是解說、接待、咨詢、經營等崗位的從業人員,要規范接待模式、提供文明服務,以自身文明帶動游客文明。
有景區依法對不文明行為人予以“拉黑”;有景區推出“不文明管控專席”,安裝攝像頭監控布防,將廣播系統非現場勸阻制止和網格員現場處理相結合,還運用大數據分析對“前科”人員進行特別提醒;有景區采取“以獎促管”、“以獎促優”,將文明行為獎勵實體化......各地都在探索針對不文明行為的科學化管理,對于在乎面子的民眾也很管用,但是社會良好道德仍無法深入人心。筆者認為,景區可以制定視頻化、精準化的游玩教程,講解具體景點的游玩要求,明確不文明行為的懲罰措施,在官網及第三方服務平臺進行展示,對有意愿的游客進行精準推送,著力增強游客文明旅游自律意識和底線意識。
在推進智慧景區發展的過程中,門票技術不斷完善、景區設施逐漸智能化,看似精細化的管理,出現了很多不協調的音符,比如設備維護不及時,導致無效智能化降低游客滿意率;對于不同類型的景區,未能因地制宜提供服務等。在一定程度上,不文明行為也是精細化管理缺位的產物,景區必須摒棄經濟首位的“冷思維”,仔細打磨精細化管理繡花針。首先要充分考慮景區承載量,對客流量進行精細管控,避免人員過載導致不文明行為滋生;其次要用好志愿力量,提供旅游咨詢、文明引導等相關服務,填補景區服務短板;最后要完善監控管理及信息互通機制,讓不文明行為無所遁形,讓舉報信息、投訴信息暢通無阻。
構建文明旅游新常態,需要綜合施策、協調發力,在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上下足功夫,讓價值引導、規則實施更有操作性,切實糾偏游客的不文明行為、養成社會良好道德。(長樂區委文明辦 林景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