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下鄉,精準服務增實效
精準服務體現為民溫度。“三下鄉”送什么?基層群眾說了算。
臨近春節,蘭花是年宵花的主力。在龍巖市連城縣朋口鎮的蘭花博覽園,當地的蘭花種植戶們盼來了福建農林大學蘭科植物林草局重點實驗室團隊,他們不僅提供技術幫扶,還進一步分享了蘭花銷售的注意事項和產業發展的先進理念。
在漳州市平和縣長樂鄉,村民曾海彬通過大屏幕“屏對屏”交流的方式,了卻了最近一段時間的煩心事。
1月以來,因海拔比較高,曾海彬種植的30多畝白芽奇蘭受到一定程度霜凍影響。茶葉是家里的主要收入來源,眼看著嫩芽枯萎,他心里發起了愁。一場特殊的“三下鄉”活動“見面會”給了他解決問題的鑰匙。這是一場為群眾“量身定制”的服務,針對冬季霜凍影響作物生長問題,漳州市級農技專家上線,“面對面”教授群眾如何解決問題。
“茶青嫩芽不抗寒,所以寒流一掃過去就枯萎。我總結三個措施,提供給你參考……”屏幕那邊,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順章細細叮嚀。
“以往,農民都是現場進行‘一對一’咨詢,這次通過線上線下互動的方式覆蓋面更廣。”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今年的“三下鄉”活動中,類似的精準服務還有很多。活動中,各單位立足自身職責,緊扣農民需求,變政府“配菜”為農民“點菜”,變單向活動為雙向互動,讓精準服務越來越對農民“口味”,讓科技真正助力鄉村振興。
衛生下鄉,貼近服務暖民心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學健康知識、過健康生活成為基層群眾的期盼和共識。
“勤洗手,有方法,內外夾弓大立腕;要通風,莫受寒,多多鍛煉保健康……”1月19日上午,在廈門市同安區白交祠村,醫療人員使用閩南語版防疫順口溜,以接地氣的方式,讓防疫宣傳家喻戶曉。“這段時間都不方便去醫院,現在醫生到了家門口,我們有什么問題馬上可以解決。”前來就診的60歲老人賴美珠告訴記者。
送上門的醫療服務隊,在全省處處可見。他們送防疫知識,不僅提醒村民就診戴上口罩、間隔排隊候診,還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及時隨訪;同時結合監測預警功能,一旦排查到發熱患者或密切接觸者,立即匯報處置。他們還送醫療服務,針對偏遠山區群眾常見病診治、疾病篩查、健康教育等需求,配備高血壓藥、消炎藥等藥品,有時還帶上血糖儀等設備,就地為群眾開展體檢。
在寧德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村民吳敬奚對專家們感激不已。他年前因為聽信偏方喝了藥酒,導致膝蓋越來越疼,以至于無法行走。1月19日,寧德市衛健局的志愿者隊伍及時上門,為他止痛并提供了后續治療建議。
由于提前做好入村摸底,今年的健康服務更加精準。“村里的老人家普遍患有骨性關節炎,這跟他們長期爬山和勞作有關系。我們這次來,主要是為這一部分老人治療,同時也提醒他們不要相信所謂的偏方。”參加義診服務的醫生周亞東說。
“在‘三下鄉’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基層群眾對優質醫療服務的渴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集中服務為常態化服務,化‘三下鄉’為‘常下鄉’‘常在鄉’,推動各類社會資源向基層傾斜。”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