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以來,各地把推進移風易俗、助力疫情防控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廣大群眾革除陳規陋習,讓健康文明蔚然成風。(2月28日瀟湘晨報)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農歷牛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這不僅是實現物質財富的進步,同樣要實現精神上的富足,促進社會文明程度的持續提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雖然精神層面看不見、摸不著,但精神上的“獲得感”并非都是難以感知的,只要搭建起有價值的平臺,也可以讓“獲得感”變得實實在在、觸手可及,這比僅靠說教等方式,更能夠增強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認同感與參與度。
將明德惟馨同移風易俗結合,增強群眾文明精神的認同感。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婚事宴席不超過6桌,積200分;好人好事,積10分,通過村里發的“美德銀行”,激勵善行美德積分成“存折”。這實際上就是把老百姓精神上的“獲得感”具象化,把精神與物質層面串聯起來,用物質上的收獲來激勵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讓精神文明變得更容易被人們感知和評價。類似做法,已經成為很多地方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不少地方還紛紛推出了“信用分”制度,人們在誠實守信中可以享受更便捷的城市服務,這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方式。
精神文明建設是多元化的,不僅是個體道德水平的提升,也包括社會風氣向善向好。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與促進。當然,個體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個人能夠積極支持移風易俗、樂做好人好事、堅持誠實守信、倡導互幫互助,那么社會風氣自然會不斷得到改善。當陳規陋習都被糾治了,文明新風充盈全社會,那么每個個體也都會受到感染,真善美就會成為整個社會的價值追求。
精神文明建設為治國興邦凝魂聚力。社會的文明進步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文明進步也會惠及所有人??梢蕴剿鞲嘞瘛懊赖裸y行”“信用分”這樣的載體,順應時代發展變化,不斷創新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式方法,滋養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新風尚,引導人們爭做文明風尚的培育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推動全社會崇德向善、明德惟馨,使精神文明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落地開花,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層面的美好追求,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匯聚更磅礴的精神力量。(鼓樓區委文明 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