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聲迎新年。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就地過年成為不少人開啟農歷牛年的特殊方式。志愿服務、公筷公勺、文明旅游……各地文明實踐蔚然成風,文明成為多個城市牛年春節的新時尚。文明,讓春節生活更芬芳。(2月19日 《光明日報》)
受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影響,辛丑牛年的春節依舊是在遵循年俗傳統和因時因勢創新相結合中度過,傳統的過年理念和過節方式也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環境要求下有了新的變化。就地過年、文明過節成為疫情背景下人們歡慶新年的共識,并在探索新的過年方式的實踐過程中,涵養出文明新風尚,開啟了文明新生活。
首先,在過年地點上,由于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不利于疫情防控管理,就地過年成為大勢所趨。為了讓外來務工人員能更好地在異鄉過年,不僅城市官方推出了各項就地過年的政策福利,不少市民也自發地選擇在過年期間進行志愿服務,增添城市的節日氣氛和人文關懷,用“志愿紅”溫暖“春節紅”。此外,“云拜年”、“云團聚”成為過年新風尚,科技手段的進步讓團圓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家國一體的理念讓“家”的外延在“國”的覆蓋下不斷擴展,人們用情感的連接跨越地域的限制,使得有情之地即為鄉。
其次,在過年方式上,文明的過節行為讓疫情的傳播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一方面,倡導公筷公勺、分餐光盤已然成為過年餐飲的新風,健康的用餐方式和節儉的用餐理念助推著餐桌文明的提升。另一方面,人們在過年出游時自覺地佩戴口罩、掃碼測溫、有序排隊,讓出行文明蔚然成風。當前,盡管傳統的年俗受到了些許的制約和改變,但新興的過年方式實質上是新技術和新環境對舊習俗的一種增補和揚棄,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繼承和發展,從而更加體現出春節這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爆竹除歲日,新桃換符時。新春是萬象更新的時節,但有時“新”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消失,新的過年風尚依舊蘊含著舊的年味風情,并增添了文明的馥郁芬芳。文明是城市建設的共同目標,是人們生活的共同追求,當文明新風開啟文明新年,文明新年必將帶來文明新氣象。(莆田文明網 言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