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團中間一條紅色巨龍,旁邊環繞56個小紅團,象征中華巨龍騰飛,民族和睦團結 涵江區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2月22日訊(通訊員 黃凌燕 蔡昊)“荏苒光陰報歲殘,嬌娘和粉做春團。嫦娥容貌桃花色,猶染胭脂復渥丹。”這首詩描繪的“紅團”是莆仙地區最具鄉土特色的喜慶節日食品,在莆田民俗中代表祥瑞,寓意團團圓圓,紅紅火火。
2月21日,莆田市“疫情防控宅在家,掃碼線上看元宵”活動發布的“涵東霞徐超級大紅團慶元宵”推文再次刷屏,一個超大紅團,引爆滿屏喜氣。
“霞徐社區歷史上有7座媽祖宮,順濟廟是其中一座。霞徐古時是涵江最繁忙的內港碼頭,當地人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十元宵時,在順濟廟手工制作一個直徑88厘米的超大紅團,感恩媽祖護佑航運,同時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涵江區鄉土文化研究者劉金林介紹,順濟廟制作大紅團的傳統從清朝延續至今,是霞徐元宵的一大特色。近年來,融入56個民族大團結的新寓意,讓古老民俗在新時代煥發新魅力,由此“天下第一紅團”美名遠揚。
元宵當天,經眾人合力制作的超大紅團被擺放在順濟廟中心位置,成為游客觀賞的焦點。紅團正中紅色巨龍騰飛,寓意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周邊環繞56個小紅團,象征我國56個民族大團結。
“與普通紅團相比,超大紅團不用粿印(俗稱紅團印)印成,表面的龍紋全由手工雕琢而成。”涵江區文化館館長黃向陽說,近20年來,每年紅團龍姿各異,有側面龍,也有正面龍,但都是昂首騰飛展雄姿。從龍頭、龍眼、龍身、龍爪、龍鱗,每一個細節,莆田非遺技藝傳承人黃天賜和幫手們都精雕細琢,力求完美。
莆田民俗活動少不了擺“齋菜”,霞徐順濟廟元宵另一大亮點,就是供品“春景齋菜”。其以面粉捏塑,或為十二生肖,或為各類魚蝦,或為瓜果,是一種融手工、雕刻、繪畫于一體的藝術創作,色彩鮮艷亮麗,樣樣栩栩如生。“以素食齋菜形式巧妙展示了莆田媽祖文化和海洋文化特質。”劉金林說。
一個社區分布7座媽祖宮,密集度世所罕見。明末起,許多商賈在霞徐碼頭開設貨棧。頻繁的海上貿易,促進媽祖宮廟的建立。至今留存在霞徐的多座清代和民國的紅磚建筑,見證了莆田自古海上貿易繁盛,也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達。霞徐歷史悠久,古跡遍布。位于霞徐順濟廟隔壁的黃氏民居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涵江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