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2月4日訊 福建漳州市大力挖掘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盤活民間非物質文化資源,在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同時,時刻不忘將“非遺”工作、美麗鄉村與鄉村振興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各類“非遺”項目本身也獲得了更持久的活力,實現了保護和發展雙贏。
傳播:文化大餐樂百姓
近年來,漳州市大力開展非遺傳承進農村活動,讓群眾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傳播。2020年11月,2020福建省級文旅發展專項文化旅游精品演藝項目專場演出在福建土樓華安二宜樓舉行,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為當地群眾與游客帶來了《戰潼關》、《蔣干盜書》、《大名府》、《招親》等精彩傳統木偶戲劇目,受到現場廣大村民和游客的喜愛和歡迎。這是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近年來深入開展非遺進農村的一個縮影。
除了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外,平和縣也積極開展非遺進農村活動。自2019年以來,平和潮劇傳承保護中心足跡遍及多個鄉鎮,受到了各地群眾歡迎,不僅滿足了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讓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也推動了潮劇文化的傳承。
融合:注入文旅發展動力
“土樓方,土樓圓,方方圓圓屋棟尖,泥墻泥瓦石根基,千年萬年旺火煙…….”,在南靖云水謠景區一棵古榕樹下,伴隨著板胡、大管弦和月琴的節奏,游客經常能聽到一位叫簡玉蓮老人唱起一首首客家山歌。簡玉蓮老人是南靖老年大學民間藝術表演隊的成員,已經在云水謠景區表演了11個年頭。樂隊由8名老人組成,通過演唱客家山歌,向游客傳播土樓文化。
除了客家山歌,游客還能在景區看到精彩的提線木偶表演以及體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樓營造技藝。景區還將在古道上建一個大舞臺,讓游客白天可以觀賞非遺演出,晚上看電影《云水謠》。
據了解,近年來南靖土樓景區整合代表性非遺項目所在地的旅游資源,串聯起非遺項目、景區、展館、傳習所、手工藝體驗館等豐富的環節,讓游客認識非遺的同時,也認識到非遺背后的地方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傳統民俗。漳州市持續將民間文化、傳統手工技藝等融入美麗鄉村、全域旅游中,充分挖掘、展示和傳承鄉村文化“活”的靈魂,不僅為非遺保護利用開辟了新平臺,也提升了美麗鄉村文化內涵,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物質和精神雙豐收。
傳承:推動保護和發展
2020年8月,龍海市龍頭文化公園里的農民戲館總是座無虛席,觀眾們常常被舞臺上學員們精彩的結業匯報演出所吸引,時不時迸發出熱烈的掌聲。原來,為更好地推動薌劇的傳承保護發展,龍海面向薌劇從業人員、薌劇愛好者舉辦免費培訓班。培訓課程包括腰腿基本功、唱腔、形體、化妝、水袖、扇子、把子功、劇目表演等;共招收學員80人,其中年齡最大的51歲,最小的僅6歲。
培訓班倡導“活學活用”、“現學現用”的教學思路,開啟了廣大群眾的“非遺”文化之旅大門,點燃村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求知與探索之心,引導學員進一步深入理解文化內涵、領會工匠精神,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優秀傳統文化。
漳州市持續通過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展演比賽、民間工藝傳承人評選、非遺進校園、進鄉村等系列工作,促進“非遺”傳承人群迅速增加,有力推動“非遺”項目得到活態傳承發展,為推進鄉村振興發揮了積極作用。(漳州市文旅局 漳州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