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并遺留下來的文化成就、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延續、生生不息的內在脈絡與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兩個鞏固”根本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 1月15日06版《光明日報》)
文化是一個民族深邃的靈魂。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事萬物皆有隱秘歸宗,承其之美而無法言述。山河的賜造是天地賦予人類的自然稟賦,文化的傳載是先人聚合篆刻的智慧結晶。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千年的成就,也是一個國家固本安邦的堅定根基。
堅定文化自信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文化建設部分的關鍵詞。黨的十九到報告中提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堅定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興邦之本。中華民族跨過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脈,在浩蕩的歷史下鍛造了屬于自己的文明和精髓,大千世界,萬象包容,美而不同,各執風韻。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強調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今年,漳州市以迎接世界遺產大會為契機,聚力打造和維護“一城七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全面落實“六個一批”項目,其中,報送16處市縣文保單位參與第十批省保單位遴選,啟動13項相關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保、省保、涉臺文物的保護和修繕,完成10項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引進海絲番銀、民族服飾、漢代銅鏡、大漠敦煌等精品策展;針對重點文物保護點,實行“一厝一責任人”,成立“一厝一專班”,落實“一厝一方案”建立“一厝一檔案”。任務細化推進,著力夯實文物保護職責。目前,圍繞省文物局的相關部署,漳州市持續做好文物基礎、文物專項、和文物安全工作,繼續統籌推進漳州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堅定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強市之基。閩南文化的底蘊和廣博,是增強城市文明創建的亮麗底色。漳州是“文物大市”,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薈萃之地。今年,閩南信俗文化“送王船”項目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名冊;木偶雙館齊開擦亮漳州“非遺名片”,也為古城“夜景、夜演、夜娛”附加新的動能;漳州市藝術館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打造“非遺小課堂”舉辦“閩南文化圩日”吸引眾多市民赴圩;漳州市博物館推出5期“走出去”交流展覽、開設8場線下社教活動,拓寬宣教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進一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堅定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富城之道。文化是路徑的承載,改革是意識的踐行,文化與旅游是詩和遠方的相浸相融。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加速,物質追求變得容易飽和的今日,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關照和浸潤,變得日益必要和渴求。十三五期間,漳州全市接待游客總人數17748.6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293.43億元,比十二五翻一番;新增15個省級觀光工廠、養生旅游休閑基地、露營公園等融合品牌;新評近百個鄉村旅游休閑集鎮、金牌旅游村等鄉村旅游點。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化,對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持續開發和摸索,在對物質文明和遺產保護的同時,也能夠不斷拓寬城市發展的旅游業態,使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項目建設結合起來,成為打造富美漳州文明城市不竭的動力供給。(漳州文明網 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陸金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