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有網友爆料稱,在四川阿壩汶川縣映秀鎮映秀震中遺址,幾名游客在參觀過程中不停說笑,被導游看到后怒懟:“請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請出去!(1月25日中國青年報)
這一“怒懟”,傳遞文明旅游正能量。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丟垃圾、隨地吐痰,游覽游玩不講秩序、亂刻亂畫、踩踏綠地、攀爬樹木建筑物,這些飽受公眾詬病的旅游不文明行為,不僅影響到了其他游客的出行體驗,也破壞了景區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在汶川縣映秀鎮映秀震中遺址這樣肅穆的地方,游客的談笑風生顯得非常不合時宜,是的逝者的大不敬。成為文明旅游大國,既需要全社會提倡文明旅游理念,更需要擴大對不文明行為的約束力量,久而久之,才能讓文明旅游成為一種行為習慣。這位仗義執言、沖上熱搜、刷屏網絡的導游,不僅制止了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更是彰顯出將文明旅游堅持到底的堅定決心。
這一“怒懟”,樹立文明導游“新標桿”。旅游“美時美刻”、文明“隨時隨地”。文明旅游體現公民素質,踐行文明旅游,貴在從自身做起,難在“振臂一呼”。諸多不文明行為,一則說明游客的個人素質亟須提高,二則說明整個社會還沒有對公民旅游道德和行為形成良好的約束。很多時候,游客并不是故意不講文明,只是舊習難改。這個時候,就需要導游、景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去加強引導、及時提醒。在旅游途中,對于不文明的人和事,到底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還是挺身而出、大膽制止?面對旅行中的不文明行為,是退避三舍、躲過繞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是勇斗邪氣、敢剎歪風、“路見不平一聲吼”。這位導游不僅給出了標準答案,而且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不僅值得旅游行業借鑒,同樣值得廣大游客自省。
這一“怒懟”,留下文明出行“新思考”。隨著國民休閑旅游計劃的推行,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旅途漫漫,文明相伴。新春佳節、春暖花開之際,外出旅游將進入高峰期,人們在游名山大川、覽名勝古跡、放松身心的同時,不能放松文明出行的要求,不能觸碰文明旅游的底線。營造一個全面文明健康的旅游大環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作為游客,應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公約內化于心、外見于行,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讓文明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作為旅行社團,應建立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機制、通報機制、約束機制,讓文明永遠在路上。作為新聞媒體,也應對旅游不文明行為進行監督、批評、鞭笞。只有方方面面一起發力,才能激揚時代新風,縱享文明之美。 (莆田文明網 尹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