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也是農村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沉淀,是農村人與物兩大載體的外在體現,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轉變過去重經濟輕生態、輕文化的發展理念,也就是“既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應提高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水平,培養農村居民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要通過挖掘傳統村落、探索鄉賢文化、弘揚家風家訓,讓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演繹鄉風文明。
在挖掘傳統村落文化價值上下功夫。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鄉情的深厚底色。在鄉村振興戰略活動中,立足保護鄉風民俗、傳承人文精神、崇尚優秀文化為三大原則,配合鄉村文明建設,切實加大投入和保護力度,使之成為村民生產生活的美好家園。應注意避免兩大誤區:一是把過多的現代化元素引入農村;二是把過多的城市元素引入農村,應注重強化農村原生態文化的建設與傳承,鄉村“靈魂”不能走樣也不容歪曲。堅持保護先行、發展并重的思路,以培育古村文創、激活鄉村休閑氣質為切入點,積極與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方面的對接,從頂層設計出發,修舊如舊,對古村落進行“著色”,
在加強鄉賢文化隊伍建設上下功夫。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土社會綻放的一朵奇葩,歷千百年而留芳,充分發揮了鄉賢文化在涵育文明鄉風、維護社會穩定、助推農村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走出了一條凝聚鄉賢力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模,凝聚鄉賢力量擴大鄉賢群體,利用鄉賢隊伍對農村各種矛盾掐得準脈,找得到根、摸得到門的優勢,憑借自己的公道、威望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往往從農村風俗的“老理”出發,從家庭的親情入手,調解農村家庭財產繼承、婆媳不和、婚姻矛盾等家庭矛盾,弘揚敬長老、孝父母等倫理規范,推動村務管理的科學、民主化,促進了村莊的穩定、和諧。
在弘揚傳統家訓家規家風上下功夫。家風承載歷史,社會與家風同行,在傳承古典文化的基礎上,讓好家訓引領社會新風尚,重點圍繞“集、曬、評、宣、”四個方面,積極開展“培育好家風,傳承好家訓”的建設工作,把好家風、好家訓的宣傳深入到每戶家庭之中。將家風家訓教育納入學校生命教育體系,在原來青春健康等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在鄉村振興戰略活動,從“家”出發,開展傳統文化進景區、進公園、進校園,進鄉村等活動,以基地建設、精品工程、文化活動為抓手,做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讓干部群眾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傳播現代文明,從而推動全縣形成廉潔自律、修身齊家、崇德重禮的良好風尚。(大田縣委文明辦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