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行走在福建莆田的山山水水間,如詩如畫的山野風光,質樸真實的鄉風民風、興旺發展的農業產業讓鄉村生活顯得更加可愛難得。近年來,莆田市以民生為切入點推進鄉村環境持續向好,通過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來增進城市和鄉村的互動性,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新期待,繪就莆陽大地上的鄉村振興“新藍圖”。
枇杷裹緊“小棉襖”
城廂區農技專家田間支招助力鄉村振興
城廂區常太鎮有枇杷果園8萬畝,享有“中國枇杷第一鄉”美譽。寒潮來襲,給常太鎮枇杷越冬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12月30日上午,城廂區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戶到位于常太鎮渡里村的宏耕農業公司枇杷示范基地,觀摩優質枇杷新品種,學習枇杷疏花疏果、綠色防控等實用技術以及防寒防凍措施。
城廂區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戶枇杷示范基地參加觀摩培訓。圖片來源:福建日報莆田觀察
當天上午,城廂區枇杷協會成員、枇杷種植戶、農技人員等50多人來到基地參加觀摩培訓。
“枇杷的花和果耐低溫能力都較差,眼下正值開花成果期,是枇杷管護最重要的階段。”觀摩培訓現場,科技特派員陳鑄洪一邊引領農戶觀摩“貴妃”“香妃”“東湖早”等大果、優質枇杷新品種,分析枇杷產業發展的路徑,一邊講授枇杷防寒防凍措施,逐一解答農戶在枇杷管護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陳鑄洪說,霜凍前可用稻草或地膜覆蓋,保持土壤濕度,提高土溫,以防地面凍結,增強果樹抗寒性。同時,可以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團粒結構,提高土溫,防止果樹根系受凍。還要及時套袋防護,有條件的可用薄膜加稻草包裹樹體。
“培訓很及時,回去后我們要趕緊做好枇杷防寒防凍措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山坑村枇杷種植戶林金漢說。
城廂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觀摩培訓不僅加深了種植戶對優質枇杷新品種的認識,也讓大家進一步掌握了枇杷管護技術、防寒防凍措施。
當天活動結束后,宏耕農業公司枇杷示范基地還免費發放了150根“三月白”枇杷新品種穗條,通過示范輻射帶動,擴大優質枇杷種植面積,促進枇杷產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
實踐教學設在村里
莆田大學生別出心裁宣傳鳳山村新面貌
12月25日,仙游縣西苑鄉鳳山村迎來76名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2019級新聞學專業的學生,他們通過全媒體傳播的方式,分別從扶貧成果建設成效、新型經營模式、特色農業、鄉風文明建設等角度,以青年大學生的視角對該村近年來的鄉村振興成效進行宣傳。
莆田學院學生赴西苑鄉鳳山村宣傳山鄉新面貌。圖片來源:仙游今報
鳳山村位于仙游縣西北部山區,距縣城 46 公里,是革命老區基點村、第四批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第三批市“幸福家園”試點村和“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2017年已全部實現穩定脫貧。
當日,大學生們分為9個小隊跟隨村干部,采集新聞故事。每個小隊負責一個選題,每個隊員又肩負各自的采風任務,策劃、采訪、寫作、攝影、直播、微視頻,把課堂上學到的全媒體傳播技能運用到鄉村新聞實踐教學活動中。活動中,采風組把鳳山村民陳國穗帶動陳國席脫貧致富的生動案例通過他們的鏡頭和直播空間,迅速傳播到網絡平臺。
據了解,此次鳳山村采風活動是莆田學院新聞學專業實施鄉村新聞實踐教學改革的一次檢驗,也是新聞采寫、新聞攝影和新聞編輯三門課程聯合助力莆田鄉村振興的一次行動。
碩果滿枝活力足
秀嶼區東莊鎮冬日趣“柿”鋪開鄉村發展新畫卷
冬日時節,在秀嶼區東莊鎮石碼村田園綜合體的溫控玻璃房內,一串串誘人的小西紅柿果實掛在枝頭,不同顏色、玲瓏剔透的果實吸引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采摘,大家迫不及待地將剛摘下的果實放入口中品嘗。
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采摘。圖片來源:湄洲日報
據該基地工作人員林小黛介紹,基地目前共引進小粉柿子、粉貝貝、小紫柿子、紫珍珠、草莓西紅柿等6個品種的小西紅柿。依托福建農林大學設立的全市首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和科技特派員等專家人才指導,還多次邀請山東壽光的技術人員前來指導,并從吉林省購進基質土,配備玻璃溫室生產環境監控系統。同時,基地在授粉時通過購入雄蜂進行傳播授粉,大大提高了掛果率、產量和種植效益。
林小黛說,小西紅柿陸續進入成熟期,一天產量大約在150公斤左右,除銷售外,供游客前來采摘。基地將再次邀請山東省技術員前來指導,預計采摘期將延續到年后。
“柚香”飄出致富路
涵江區打造“甜蜜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眼下,正是甜橘柚上市的季節。近日,在涵江區莊邊鎮岫山村福建真如科技有限公司5.3公頃的橘柚基地里,一顆顆沉甸甸的橘柚掛滿枝頭,工人們趁著好天氣正忙著采摘、打包果子。
近年來,該區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全面振興。莊邊鎮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通過“土地流轉+產業示范”等方式,引進現代農業開發,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變“輸血”為“造血”,促進增收脫貧。
“今年甜橘柚進入了盛產期,果好,價好,銷路好。”福建真如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志龍說,為充分發揮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效益,公司從2016年開始在岫山村建立橘柚生態果園基地,今年進入盛產期,目前正是采摘旺季。“我們不僅要賣產品,更要賣品牌,通過生態種植方式擦亮‘莊邊橘柚’這塊‘金名片’,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依托獨特的地理氣候,岫山村的橘柚白天享受較長日照,夜晚享受甘甜雨露,再加上基地堅持采取生態有機種植,有效確保了橘柚的綠色品質。此外,基地選擇種植的“美國紐橙”橘柚,也是備受市場好評的良品,果肉橙黃、肉質脆嫩、汁液豐富、味道清甜,且具有適應性好、抗逆性強、生長快、優質高產等特點。
在加大科學管理、提升橘柚質量同時,岫山村與公司村企合作,通過“基地+市場”等方式,形成了產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吳志龍介紹,進入盛產期后,橘柚基地每公頃產量約3.8萬公斤,根據果品的等次,市場售價每公斤可達5元至15元不等,目前基地正根據訂單化生產,保障市場供應需求。“柚香”飄出致富路,岫山村通過土地流轉不僅盤活了土地,在示范性產業帶動下,也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就業,越來越多的農民變身“產業工人”,既當起了“地主”,又當起了基地種養業大戶的“雇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此外,成片的橘柚林也成了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每周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名游客前來游玩,享受采摘之樂,橘柚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該鎮與福建真如科技有限公司進一步拓展合作內容,在萍湖村開展橘柚、鳳梨、無花果、草莓等“四花四果”現代化農業項目,把美麗山鄉打造成精品花果示范產地、生態旅游勝地,讓特色農業經濟成為百姓致富的“金鑰匙”,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福建日報莆田觀察/仙游今報/湄洲日報 莆田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