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交祠村鄰長和村民開展“茶話會”。夏海濱攝
文明風1月15日訊(通訊員 張珺)在鄉村,如何讓奔小康的農民實現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雙豐收?在高山,怎么讓群眾實現居安、業安、身安、心安?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農村又該以怎樣的形式推進?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白交祠村用“站、崗”一體化的規劃給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基層答案。
近年來,廈門市同安區高山兩村創造性地設置“一站十崗”,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從“實踐站”延伸到“實踐崗”,并與當地旅游資源深度融合,不斷下沉的文明觸角不僅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更有效地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連點成線
“站、崗”一體化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叫初心廣場,這里是黨員、學員踐行初心的陣地,群眾、游客休閑放松的場所,也是我們軍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理論宣講、教育學習的實踐崗。”
上周末,“高山軍營紅——軍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講解員小蘇為來到高山黨校培訓的學員們做講解。在去年初投用的高山黨校初心使命館是高山“初心之路”旅游動線的首站,也是軍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崗的第一崗。
2020年,同安區在建設軍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基礎上,創新設立十“崗”——高山黨校(崗)、恒利茶廠(崗)、高山防空哨所(崗)、高泉國舊居(崗)、議理堂(崗)、九龍溪(崗)、村部(崗)、褒歌廣場(崗)、幸福院(崗)、健身室(崗)。
各實踐崗不僅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也是軍營村、白交祠村“初心之路”旅游動線的主要節點。這種將實踐站、實踐崗與鄉村旅游資源一體化規劃,連點成線的做法,正是同安區軍營村、白交祠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大特色。
同安區文明辦負責人介紹,2020年,“高山軍營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正式成立,同時設立了“高山文明實踐之路十崗”,每個“崗”都會在現有資源基礎上,依托“軍營紅”志愿服務隊開展相應的文明實踐,涵蓋理論宣講、鄉風文明、文藝民俗、科技科普等諸多內容。實踐站與實踐崗也成為高山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
這一點在志愿者配備和軟件服務上就能體現——實踐崗大多由本地村民擔任志愿服務負責人,由身邊人講身邊事,常態化地開展接地氣的文明實踐活動,讓文明之風吹遍鄉野,吹到田間地頭,吹進群眾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