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疫情洶洶,許多醫(yī)務工作者嚴寒中逆行。湖北武漢的彭銀華、河南許昌的王土成兩位醫(yī)生,犧牲在了抗疫一線。不久,他們的家屬各收到一筆2萬元的匯款。匯款人一欄上寫著同一個名字:雷鋒。(1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1960年春,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來到撫順望花區(qū)百貨儲蓄所。就這樣,雷鋒有了存折。后來,碰到哪些地方遭災,雷鋒便會取出存款匯過去。他犧牲后,存折里剩的100元,保留了下來,有了一些利息。2010年2月,雷鋒生前所在部隊、陸軍某旅“雷鋒班”發(fā)起倡議:續(xù)存“雷鋒存折”,讓它“活”起來……
雷鋒,一個不朽的名字,一座歷久彌新的精神坐標;雷鋒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鋒精神更隨著時代不斷豐富,得到進一步發(fā)揚光大;“雷鋒存折”已然不只是一張普通的存折,存儲著不能忘卻的紀念,也是傳承雷鋒精神、弘揚社會美德的特殊方式,更鼓舞和激勵人們接力前行,匯聚建設文明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非常時期、危急時刻,面對黨和人民的召喚,彭銀華、王土成白衣作袍、英勇逆行,不計名利得失,不顧個人安危,以生命赴使命,沖鋒在戰(zhàn)“疫”第一線,他們身上厚植著雷鋒精神的基因,他們像雷鋒那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實踐,他們像雷鋒一樣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雷鋒存折”的匯款,既是對英雄親人的慰藉,更是以特殊的方式向英雄致敬,向雷鋒精神致敬。
部隊官兵、機關(guān)干部、企業(yè)員工、郊區(qū)農(nóng)民、學生紛紛加入捐款隊伍,“雷鋒存折”存款的數(shù)量不停地增加,這是雷鋒精神的傳承,這是高尚品德的增值;捐建公益學校、捐助受災群眾和英雄家庭……“雷鋒存折”相繼支出近140萬元,捐往21個省區(qū)市的災區(qū)和單位,惠及7590余人。匯出的是精神火種,凝聚的是美德力量,催生的是蝶變效應。長期以來,以雷鋒精神為底色的志愿服務、文明實踐活動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地開展,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蔚然成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雷鋒存折”存儲著厚重的歷史記憶,是一份特殊的珍貴遺產(chǎn);承載著初心和使命的堅守,讓正能量在跨越時空的接力傳承中不斷增值。(泉州市文明辦 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