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月8日訊(通訊員 徐嘉馨)不久前,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福建省莆田市再度捧回“全國文明城市”榮譽,這是莆田市連續兩屆入選全國文明城市,沉甸甸的獎牌背后,凝聚著全市人民的期盼,是莆仙人民共同畫出的“同心圓”。
莆田,古稱興化、莆陽,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2015年,莆田市入選“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正式獲得了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入場券”,莆田市委、市政府乘勢而上,秉持“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的工作理念,從群眾需求出發,深入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莆田夜景。圖片來源:東南網莆田站
在新一輪的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莆田市把文明創建納入城市建設的大局中統籌推進,圍繞市情實際,在生動實踐中引發了一場實實在在的“文明之變”:城鄉環境越來越美,公共秩序越來越好、人文環境越來越優、市民素質越來越高、制度保障越來越全,整座城市從“面子”到“里子”、從“顏值”到“品質”都煥發出新活力,興化大地上處處展現出幸福生活的美好畫卷。
成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是屬于每一位市民的榮耀,離不開所有莆田人的“文明接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文明讀本”,解鎖精神文明之光如何照亮莆陽城發展新征程。
古城繪新景 創建惠民生
“霞林街道北渠綠道,有一處木蘭溪主題公廁。”去年夏天,在莆田人微信朋友圈里傳出的一件新鮮事,引起了市民的熱議!原來,為助力城鄉文明建設,城廂區融合莆仙戲、木蘭溪等莆仙文化元素精心打造“景觀公廁”,設計了“環環”和“衛衛”2個公廁動漫形象,在提升百姓生活品質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衛生意識。
近年來,許多“細節上的變化”映照著莆田城市的進步。初冬時節,行走在興化大地上,干凈整潔的大街小巷、井然有序的交通環境、升騰煙火氣的農貿市場、相視一笑的陌生人......一幅幅文明有范、溫暖友善的畫面躍然眼前。
行走在莆田,道路干凈整潔、行人出行有序。圖片來源:東南網莆田站
文明城市創建,歸根到底是為百姓謀福祉。城廂區有一個福興小區,樓道整潔、停車規范、外墻煥然一新。居民對便利新式的小區生活感到滿意。福興小區多數建筑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基礎設施配套較差,排污問題一直困擾人們,居民的改造意愿很強烈。創建過程中,莆田市緊緊抓住民生需求,開展老舊小區改造,福興小區也實現了老舊小區的華麗變身,大大提升了居民生活的舒適度。
2020年以來,市委書記劉建洋、市長李建輝帶頭多次深入老舊社區、農貿市場、背街小巷、鎮街村居等實地考察,聚焦創建薄弱環節和短板不足,現場辦公解難題、一線督導抓落實,通過查漏補缺、完善細節,精益求精補齊城市建設短板,精準精細加強城市頑疾治理,抓實抓好城市常態化長效化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百姓幸福指數。
與此同時,莆田市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創城辦督促指導,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創城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讓群眾成為文明創建中的“主力軍”,整合單位、社區、志愿者、網格員等創建力量,積極投身治亂、治臟、治差、治堵等生動實踐中,推進城鄉環境、交通秩序、公共服務、文明行為等方方面面日臻完善,形成上下聯動、全民參與的生動局面。
管理精細化 構建新格局
藍天白云、高山流水、奇花異草.....在荔城區八二一中街,街道兩側的環網柜箱體上出現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彩繪圖畫,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暖意。2020年8月份,國網莆田供電公司組織“電力義修哥”志愿者對環網柜箱體進行美化,開展整治“牛皮癬”志愿活動,引得過往行人駐足觀看,連連稱贊。
電力義修哥志愿者清理環網柜上的小廣告。 (柳燁 攝)
現如今,漫步在荔城街頭,你會看到整潔寬敞的城區主干道,美觀大方的公園綠地,獨具“荔城特色”的公益廣告......點點滴滴看得見、摸得著的創建成果讓文明新風深入千家萬戶,滋養人們的衣食住行。
這是莆田市在“精管理”上下功夫,管好“天面、墻面、門面、水面、地面”問題的一道縮影。一直以來,莆田市堅持“面子”、“里子”并重,以“繡花針”的功夫用心打磨城市建設的每一處細節,持續加強、完善城市精細化管理,持續健全督查督導、投訴曝光、掛鉤結對、規范約束、獎懲考核“五項”機制,從群眾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隨著城市文明的腳步越走越快,一系列推進文明創建的制度保障在興化大地上不斷涌現。
由莆田市委文明辦制定的《莆田市全國文明城市常態化創建績效考評實施方案》《莆田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常態化工作獎懲暫行辦法》,將創城指標納入績效考核內容,建立創城工作績效獎懲制度,加大文明創建人、財、物的保障工作,以獎懲考評壓實責任,以問責問效倒逼工作,全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常態化創建。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強化制度建設,2020年10月15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莆田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頒布實施新聞發布會,標志著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由過去依靠教育倡導的“軟約束”向有法律依據和制約的“硬抓手”轉變,為更好開展創建工作夯實了制度基礎和法治保障,將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文明吹新風 德潤興化城
“有志愿者的地方,就有文明在閃光。”2020年12月5日,第35個國際志愿者服務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暨《莆田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主題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在涵江區水韻城廣場舉行:解民憂潤民心的暖心服務,接地氣聚人氣文藝演出,旨在傳頌志愿精神,倡導文明行為,凝聚向善力量。
第35個國際志愿者服務日,荔城區志愿者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圖片來源:東南網莆田站
近年來,莆田市積極推進志愿服務工作。庚子年年初疫情突襲,許許多多的志愿者挺身而出,莆田市委文明辦發出通知迅速集結全市430名志愿者,支援市應急指揮部醫療物資調配等防疫工作,有效緩解人員緊缺問題。志愿者們在寒風中為過往行人測量體溫、凌晨起床為防疫工作人員準備早餐、為出行不便的老人家買菜送藥......開展志愿服務,不僅幫助了需要幫助的群眾,也讓志愿者在付出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彰顯出人性中的真善美。
一座文明城市,最美的風景是人。在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的當下,莆仙兒女正在闊步前行,努力成為精神富有、道德閃光的“文明人”:年邁的閔慶昌老人在斑馬線向停車禮讓的司機脫帽鞠躬致謝的舉動令人起敬;家住涵江區的漁民鄒先珍不顧個人安危下海施救被困人員的舉動讓人感佩;八旬退休老干部鄭美烘手寫感謝信尋人,贈送參戰紀念章當面感謝攙扶他過馬路的女大學生的舉動催人向善......一個個向善向美的文明故事在興化城里不斷發生,為城市生活打上溫暖而明媚的烙印。
由莆田市委文明辦制定的《莆田市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實施方案》,從市情實際出發,把持續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體現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質的內容納入其中,不斷將新時代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推向新高度。與此同時,為充分體現對身邊好人、優秀志愿者的尊敬和關愛,讓有德者更有所得,莆田市委文明辦制定出臺《莆田市出臺志愿服務嘉許與回饋制度》《莆田市志愿者“四個最美”管理辦法》,發布關于印發《莆田市禮遇幫扶好人實施辦法》的通知,建立健全制度保障,為禮遇幫扶好人、感恩回饋志愿者亮出“實招”!
莆田市精神文明建設展覽廳。圖片來源:東南網莆田站
截至目前,莆田市張涵、張輝、劉元飛3人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郭秋橋、黃梅萍等73人入選“中國好人榜”,周開元、李玉標等133 人入選“福建好人榜”。自2018年至今,莆田市創新開展新時代莆田“新人、新事、新風”現場交流活動,挖掘來自各行各業的好人代表85名,表彰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善美情懷。
發展永無止境,文明未有窮期。2020年,莆田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任務使命,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扎實推進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站在更高處擂響“文明戰鼓”,讓更多精神文明之花在興化大地上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