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鐵路部門在京滬高鐵、成渝高鐵的部分車次試點“靜音車廂”服務。據介紹,“靜音車廂”將推多項靜音服務,包括關閉列車上娛樂設施的聲音、提供服務指南、全程服務無打擾等,而對于屢次勸阻無效的不靜音行為,有可能被納入鐵路旅客運輸領域信用管理。(12月24日北京青年報)
出門在外,除了安全,很多人想要一份安靜。但現實中,總有一些喧囂圍繞在身邊,令人避而遠之。而此次試點推出的“靜音車廂”,始于群眾呼聲,匯聚多方意見,既有服務,也立規矩,可謂多管齊下。
一方面,除了購票時能選擇“靜音車廂”之外,在“靜音車廂”內部,還關閉了列車電視聲音,列車員也盡量不通過車廂,并為旅客提供服務指南,讓車廂內設施位置一目了然,旅客無需找人詢問。另一方面,對于在“靜音車廂”內大聲接打電話、手機開外放等不靜音行為,列車員會先提醒再引導,對屢勸無效的則可能會被納入鐵路旅客運輸領域信用管理。
除此之外,“靜音車廂”的推出還具有公益與引導屬性。選擇“靜音車廂”,既不會額外增加購票費用,對于攜兒童出行的旅客也并沒有直接拒絕。在點選“靜音車廂”提示后,系統還會自動彈出5條“靜音”約定,提前向游客“約法三章”,對于文明乘車的引導作用不言而喻。
“靜音車廂”雖好,引發的擔憂也不少。其一,乘坐“靜音車廂”的旅客,如果睡覺時打呼嚕怎么辦?其二,開設“靜音車廂”,是否意味著其他車廂不用靜音?其三,讓少數人乘坐“靜音車廂”,讓大多數人乘坐普通車廂,會不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等等,這些疑惑恐需進一步用細節優化。
在公共場所,靜音既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義務。現實中,公共場所“噪音”擾人,引發的糾紛并不少見。因此,保持靜音,不僅在于不打擾他人,更在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以“無聲”的方式展現“有情”的關懷。事實上,一些地方也通過“人防+技防”的舉措,保障市民“靜音”權益,比如鼓勵戴耳機跳廣場舞,錯峰推行工地施工等等。
要讓“靜音”成為文明主旋律,還需多方“大合奏”。一方面,政府部門要拓寬“靜音”的公共區域,將更多地方納入“靜音”管理。也要進一步明確“靜音”條件,制定“靜音”行為準則。另一方面,需讓“吵鬧者”付出相應“成本”,利用高科技對不靜音行為取證,對屢教不改者予以嚴查。同時,公共區域管理方,不妨推出更多配套服務,當環境中聲音輕了之后,在視覺標識、科技手段上下功夫,讓各種指引一目了然,讓各類問題掃“碼”即答。(莆田文明網 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