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有一個法寶代代傳承,芳華永綻。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12月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不久的將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將以專門法的形式,伴隨我們的日常生活。(12月22日新華社)
在中華民族傳統價值理念中,節儉一直是普遍認同的美德。我們黨傳承和弘揚了這一美德,形成了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營造了崇尚節儉的社會氛圍。但是,受講排場、比闊氣、愛面子等不良風氣和不文明消費習慣的影響,不珍惜、不愛護糧食甚至浪費糧食、食物、食品現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觸目驚心、令人痛心。
制定反食品浪費法,是為了防止食品浪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每人每餐,浪費率為11.7%。聯合國發表《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預警全世界將迎來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對糧食安全還需始終保持危機意識。我國是糧食大國,也是餐飲大國。立法反食品浪費,用法治力量制止餐飲浪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迫在眉睫、非常必要。
我國現行法律中雖有一些關于制止浪費行為的規定和要求,但比較分散或籠統,缺乏必要的約束措施和懲戒機制。據悉,此次提請審議的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主要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餐飲環節為切入點,聚焦食品消費、銷售環節反浪費、促節約、嚴管控,分別對食品、食品浪費定義、反食品浪費的原則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門職責、各類主體責任、監管措施、法律責任等作出了規定,這無疑為制止食品浪費行為亮出了“牙齒”。
事實上,為反食品浪費立法,是很多國家通行的做法。在德國,無論自助餐還是點餐,都不能浪費,一旦發現有人浪費,任何見證人都可向相關機構舉報,工作人員會立即趕到,按規定罰款。法國、意大利、日本也展開了相關立法工作,要求從生產、制造、銷售、消費等各個環節減少食物浪費。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不少地方圍繞制止餐飲浪費也開始了先行探索。有媒體梳理,目前全國已至少有9地出臺地方性法規,向餐飲浪費說“不”。
“儉,德之共也”。借鑒國內外經驗做法,從國家層面專門立法反食品浪費,其意義不僅在于以規范的法治方式,制止食品浪費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更在于以明確的法治精神,教育和引導公眾弘揚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食物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進而在全社會形成以節儉為核心理念和價值導向的文明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節儉是一切美德之本,日子好了更不能忘本。讓我們一起努力,把反食品浪費進行到底!(莆田文明網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