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2月22日訊 2020年以來,永安市委文明辦堅持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狠抓農村社會風氣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農村思想道德教育;開展村居環境大整治,進一步改善鄉村生活條件;倡導優秀家風家訓,努力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注重結合農村實際繁榮興盛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文明程度,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有效提升農民素質和鄉風文明程度,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發展。
一是深化“三個宣傳”,內外兼修,倡樹社會新風。
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以“講文明、樹新風”“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公益廣告為載體,充分運用村村通廣播、電視、宣傳欄、農村文化墻、農村書屋等媒介,向廣大村民宣傳公民道德知識,扎實開展理想信念宣傳教育。通過“春燕宣講隊”“庭院三人行”,結合“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面對面向群眾展開宣教。靈活運用今日永安網等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加強正面宣傳,總結宣傳鄉村文明建設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
深化典型宣傳。進一步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持續加大鄉村“好人”和道德模范選樹力度,深入推進道德模范巡講“進鄉村”。推薦評選各類鄉賢,讓鄉賢在農村社會中發揮價值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作用,努力營造崇德向善的風氣。組織開展尋找2020年度永安市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以及評選第二屆永安市文明家庭等活動,弘揚優良家風,形成了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
深化健康生活方式宣傳。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及疫情防控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環境整治,深入推進城鄉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各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廣泛開展文明餐桌行動,推動“公筷公勺”“拒食野味”“光盤行動”等文明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文明新風,讓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抓好“三個依托”,點面結合,夯實基層基礎。
依托文明村鎮創建,形成鮮明導向。將文明村鎮評選工作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積極動員農民群眾參與到“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評選中來,努力營造“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濃厚氛圍。
依托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弘揚文明新風。深入開展“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典型選樹活動,今年,我市人民調解員劉昌汀入選福建好人榜敬業奉獻類身邊好人,公交車司機馮秀華入圍中國好人榜見義勇為類身邊好人。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圍繞清明祭掃、端午龍舟等,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依托村民自治組織,促進群眾自治。大力培育鄉賢文化,鼓勵、引導鄉賢帶頭不辦簡辦紅白喜事,將節省資金用于公益慈善,發揮鄉賢在移風易俗上“頭雁”作用,推動形成移風易俗新風尚。建立文明鄉風聯系點,組織婦聯、離退休干部、老年協會人員等成立勸導組,加強對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封建迷信活動的規范和勸導。
三是強化“三個著力”,上下聯動,匯聚各方力量。
著力開展專項治理。針對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群眾反映強烈的陳規陋習,大力普及《民法典》《婚姻法》等法律法規,積極宣傳高價彩禮、炫富比闊、鋪張浪費的危害,提高群眾思想認識,轉變婚嫁觀念,倡導喪事從簡,文明治喪。開展好家風好家教系列講座、“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等主題活動,大力宣傳葉淑婉、王雪英等道德模范孝老愛親典型事跡,營造愛老敬老和諧家庭氛圍。
著力完善制度約束。制定《永安市深化移風易俗開展“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等規范性文件,把黨員干部、公職人員等作為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重點人群,將移風易俗專項治理作為文明創建、意識形態等督導檢查重點,納入日常監督檢查、政治巡察、主體責任檢查、市直派駐紀檢組績效評估等重要內容,推動黨風政風引領社會新風,以黨員干部的帶頭換取群眾的支持參與。把禁止大操大辦婚喪喜慶事宜納入村規民約,通過這些符合本地實際的“土辦法”,使移風易俗的剛性制度規定成為村民的行為自覺。
著力文明實踐進鄉村。依托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1個鄉鎮文明實踐所、228個村級文明實踐站,動員廣大村民積極參與,壯大鄉風文明志愿服務隊伍,打造一批理論宣講、文化服務、科普服務、健身體育、心理健康、鄉風文明等志愿服務項目,加強志愿者培訓,壯大鄉風文明志愿服務隊伍,推動志愿服務形成常態化、項目化,持續引導鄉風文明向上向善。2020年以來,各鄉風文明勸導隊累計開展志愿活動345場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50000多份,受益群眾100000余人次。(永安市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