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茲’生于‘心’,孝--‘子’攜于‘老’……”“從不打折的愛,謂之‘慈’,從不褪色的情,稱之‘孝’……”這些見慧見智的師生交流出現在信陽師范學院不久前舉行的感恩主題教育活動中。“積極探索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學創新,信陽師范學院正在營造促進學生全面成才的校園優秀傳統文化生態圈。”該校黨委書記盧克平說。(12月19日光明網)
高校如何做好立德樹人的大文章,離不開營造高校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圈,而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的立德樹人生態圈,才能讓更多的學子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健康成長。因此,營造高校優秀傳統文化生態圈,需要找準切入點。
積極營造校園優秀傳統文化生態圈找準切入點,才能激發學子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心靈共鳴。一所大學,大學之大,在于道德之大。能夠設立《儒學復興與當代啟蒙》《儒學與生活》《先秦君子風范》《中華民族精神》等60多門公共選修課,這不僅是在育才,更是讓中華的傳統文化由此形成與學子的心靈共鳴,真正有效地打通了專業學習與文化傳承、課程建設與經典研讀的通道,讓莘莘學子在優秀傳統文化中讓道德根植心中。
積極加大校園優秀傳統文化生態圈,全方位開展效果好。目前,該校科學規劃、系統化布局組建了新媒體運營團隊,攝影、視頻、影視等特色網絡文化工作室,正在全方位的開展國學滲透活動,這樣的活動,除了讓青年學生在悠久歷史所積淀的精華滋養中修行,也成為師范生培養教學技能成長成才的舞臺。無論是學校頂層主導、學院分類實施、教師授課引領、社團落地生根的運行機制,真正形成了讓傳統文化覆蓋全方位的局面,呈現出傳統文化在大學功能落地和校園文化建設良性互動的態勢。
積極壯大校園優秀傳統文化生態圈,與傳統文化共融才能培基固本。地處革命老區的信陽師院是河南省唯一三次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的本科院校,而這喜人的成績,均是師生與傳統文化共融所致。如果沒有優秀傳統文化在育人上的共融,通過與各級傳統文化單位的學術交流和科研探索,就不能釋放出校園傳統文化生態圈別樣的活力。因此,積極壯大校園優秀傳統文化生態圈,需要堅持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共融,才能找到育人的根本,不斷探索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共融,實現大學精神的提升。
讓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通過育人載體不斷在全體大學生心中千錘百煉,才能真正將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成為莘莘學子心中最厚實的文明道德生態圈,讓他們在校園優秀傳統的文化生態中茁壯成長,才能為建設美好的新時代輸送更多優秀人才。(晉安區文明辦 胡 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