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門頭溝區和延慶區首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揭牌。至此,“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已達到24家。記者獲悉,到今年年底,北京市將建成25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市民不僅可以前往現場參與春植、夏認、秋撫、冬防等義務植樹盡責活動,還可登錄首都全民義務植樹網選擇線上捐資捐物等方式來盡責。(12月20日《北京青年報》)
全民義務植樹,這是一種理念,一種意識,也是一種方式,然而,從現實來看,卻難以完全實現,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些公民的植樹意識不很強,另一方面在于自身條件想實現卻無法實現。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只要有植樹的意識,就能夠盡到自己的植樹義務,因為“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為全民植樹提供多元化方式。
親自參與植樹勞動,當然是全民義務植樹的一種主要方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再加上一些條件的限制,履行植樹義務的形式必定隨之發生著變化。義務植樹不僅僅是線下參與種樹這一種形式,還可參與線上認養、捐資代勞,線下修枝、涂白、除草等撫育勞動,這些均是義務植樹。目前北京市各級“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都實現了全年接待市民開展春植(造林綠化)、夏認(認種認養)、秋撫(撫育養護)、冬防(防火防寒防病蟲害)等義務植樹盡責活動。“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就是提供了線上線下的植樹活動,這是為全民植樹提供多元化方式,值得推廣。
有時間有條件,自然可以親力親為,但讓所有人均參與植樹勞動,這是不太現實的。因為一方面要考慮到植樹的便利性,花一兩天時間跑到很遠的地方去種樹,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不大現實;另一方面要提供“線上服務”,可以遠距離實現義務植樹。從某種意義上說,“直接參加綠化勞動”是一種方式,“間接履行植樹義務”也是參加義務植樹的可行方式。這兩種方式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優劣之別。只是形式不同,但植樹理念是沒有變化的。
提高義務植樹意識,這要和打造“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齊步走,如此,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安溪縣文明辦 王軍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