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顧名思義就是創造新的事物,也是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對事物整體或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發展活動。縱觀人類世界發展史,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知識轉換成智慧過程,是創新思維勝利果實,也是創新智慧結晶。在實踐意義上來說,大創新大成就,小創新小成就,不創新沒成就。創新是新時代最鮮明的特征,也是引領新時代發展的驅動力。“三下功夫”書寫新時代創新動力源。
在堅持問題導向上下功夫,提供創新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矛盾無處不存,問題無處不在。問題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問題多種多樣、五花八門,有的顯而易見,有的深藏于復雜的表象之中,有的還可能通過別的形式反映出來,只有保持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增強洞察問題的敏銳性。當前,要全面推進創新創業創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以創新創業創造的成果為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城鄉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提供優質服務。
在大膽創新思維上下功夫,構建創新平臺。思維是人類特有的高級活動和精神過程,是與時俱進、知難而進、突破上進的科學精神。現在科技信息高速發展,新知識、新技術、新業態、新事物層出不窮,就要對新事物非常敏銳,主動學習、刻苦鉆研,接納新事物、追趕新事物、扶持新事物,只要是有創新思路、創新舉措,不管見沒見成效,都應熱情鼓勵、精心呵護、積極支持,而不能漠視、觀望甚至反對。正確用人導向,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為干部大膽創新探索撐腰鼓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變傳統的管理體制和監管模式,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更多地為各類創新主體,松綁減負、清障搭臺。
在保護創新成果上下功夫,增加創新獲得。每一項創新成果來之不易,凝聚著創新人員的心血和智慧,需要全社會倍加珍惜,尊重勞動創新成果,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以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更多靠產業化創新,來培育和打造新增長點,推進新興業態發展壯大,實現“人人皆可創新,創新惠及人人”良好氛圍。全社會在創新成果保護上,要進一步健全和嚴格執行保護知識產權機制,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設,扶持創新成果服務機構建設,加大對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支持力度,推進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運營,更好地凝聚和激發創新社會實踐、應用創新成果、增加創新獲得。(大田縣委文明辦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