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一個時代性課題,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來,惠安縣螺城鎮積極探索切合地區實際的城鄉社區治理新路徑,社會治理良策迭出,通過“一核”“三治”“四力”為核心的“134”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模式,有效推動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創新,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一核”驅動 夯實社區治理基礎
黨建引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事業的鮮明特征和最大優勢。近年來,螺城鎮發動黨建引領“引擎”,帶領各方聯動共建、多元共治,推動資源、管理和服務重心全面下移,促進基層社區治理科學化、精細化。
位于中新社區附近的箭場巷,長期以來各類小商品、服裝等店鋪林立,占道經營、私搭亂建等現象嚴重,加之附近小學上下學期間人群擁擠,影響了周邊群眾的出行安全,并帶來一定的消防隱患。該社區自推行“黨員街巷長制”以來,新上任的箭場巷巷長積極走訪商家、住戶、學生家長等,收集大家的意見建議,提交社區“黨員議事會”討論,最后經鎮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研究決定投入30萬元實施路面“白改黑”,并統一制作店鋪招牌、卷簾門。如今走進箭場巷,路面開闊整潔,店鋪整齊美觀,車輛停放有序,路邊的一塊空地還建成小公園,成為群眾休閑的好去處。
箭場巷的變化只是該鎮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全方位鑄就“黨建引領點”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螺城鎮創新建立以黨組織為引領,居民小組長、業委會、物業組織、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綜合管理聯席會議制度”,推行“黨員街巷長制”“黨員樓棟長制”,組建黨員街巷長隊伍184支,黨員樓長隊伍663支,把黨的工作延伸到每一個樓棟。
同時,螺城鎮還著力畫好“同心圓”,探索黨員居民全域互動模式,組建“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公司”“紅色調委會”等黨建新陣地,并設立黨員示范崗,著力構筑“紅色根基”、發揮“紅色引領”、培育“紅色隊伍”,深化推進小區自我管理。
黨建引領有力度,社區治理有溫度。在天山廣場居民小區,“黨建引領、鄰里相親、互幫互助、和諧友善”的社區治理模式已然成為常態。該小區建立一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采取輪值形式為居民提供志愿服務,每年開展“文明小區”創建、與你“童”行暑期活動、小區環境衛生整治等志愿服務20多次,參與黨員人數300多人次,形成鄰里互幫互助良好氛圍;探索創新“1+3+N”運行機制,建立三方聯席會議制度和業主征求意見會議制度,運用“四民工作法”為居民協調處理鄰里糾紛、外墻整治、住房安全等民生相關問題50多條;積極統籌各項資源,打造“黨群活動中心”“調解室及鄰里懇談室”“天山廣場小區兒童之家”“近鄰書屋”等一系列集休閑、奉獻、服務于一體的活動場所,讓居民足不出小區就能參加黨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