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某短視頻平臺,賬號名“琴兒姐-”的網友發布了一段“游客翻越欄桿踩踏黃龍景區鈣化景觀”的視頻。視頻配音稱:“這里是黃龍五彩池,五彩池下面的鈣化景觀,需要350多年才能形成。但現在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游客不文明旅游”。(12月08日 澎湃新聞)
外出游玩難免會興奮,“放飛自我”并不代表著就可以為所欲為。為了能多拍幾張好看的風景照,隨意踩踏、破壞園林景致的情況經常發生。很多不聽勸的游客,已然給工作人員造成很大的麻煩。不文明的舉動,看似貼近了美景,實則“遠了”文明。深以為然的是,游客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反映了個人的文明素養,也映射著國家的文明程度,孰輕孰重,焉能不自知。
“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不文明行為的出現,不僅大煞風景,也折射出部分游客對個人行為約束的欠缺。文明旅游重在行動,美在德行。人們對于不文明旅游行為的“習慣性忽視”,歸根結底,是沒有養成一種文明自覺。文明是一種良好的習慣,非一朝一夕可以養成,要加強游客文明素養提升,就必須久久為功。想留住美麗的風景,就需要景區工作人員的認真守護,仔細引導,全社會風氣持續教化,乃至今后逐步實現看到不文明行為出現,還能對不文明行為及時進行制止。
不文明旅游行為屢禁不止,不僅暴露部分游客文明素質低下,也凸顯管理制度不完善、監管手段未跟上。小到一個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大到一個國家國民公共意識的養成,都能折射出特定時期社會的發展階段、成熟程度、群己關系。只有多管齊下,遏制不文明旅游,通過制度層面的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把公序良俗,轉化為更具操作性的“旅游記錄”、行為準繩,才能真正做到旅游管理事前預防、事中管理、事后追責。
杜絕不文明旅游,才能留住最美風景。旅游管理部門應在旅游旺季到來時,向廣大旅游從業者及社會各界人士發出文明旅游倡議,號召大家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多開展“文明游客”、“文明出行”等評選活動,鼓勵社會各界推薦身邊的典范;旅行社應將文明旅游列入旅游合同中,向游客介紹文明旅游要求及相關法律法規,引導游客規范旅游行為;景區工作人員發現不文明行為,應反復提醒、勸導游客,倡導文明出行觀念。通過公共事務的參與、制度文化的化育乃至雙向良性的互動,一點點改變、一點點定型,文明旅游才能成為百姓生活中的尋常事。
我們每一個出游的人,在觀賞風景的時候,也是他人眼中的一道風景。希望我們都能夠做文明游客,切勿讓不文明行為“煞”了好風景。“最美的風景”永遠都在文明里,文明“近了”,美景還會遠嗎?!(鼓樓區委文明辦 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