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期間,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網絡傳播專業委員會舉辦了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誠信建設論壇,87.3%被調查者經常遇到虛假信息,92.2%被調查者認為標題黨現象嚴重。論壇期間,《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外發布,首次系統梳理我國網絡誠信建設發展歷程。《報告》指出,要厚植根基,積極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誠信文化。
網絡誠信的缺失與網絡誠信文化的缺少不無關聯。比較網絡發展的時間段,對于網絡誠信文化建設基礎相對薄弱,往往很多網絡現象的產生都伴隨著一種現象,缺少文化基因的網絡現象,有時候來得快取得也快,就如火爆的直播帶貨,卻因為產品質量問題頻頻“翻車”;網絡求職廣泛應用,但網民時常因此遭遇虛假宣傳、信息泄露等困擾;疫情之下網絡謠言四起,給網民增添了不少恐慌……近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社交平臺的不斷發展,造謠傳謠、網絡欺詐、信息泄露、網絡暴力等亂象也相伴而生。尤其在今年抗擊疫情過程中,各種失信行為給網絡空間治理帶來更多挑戰。基于這些現狀,后植網絡誠信文化顯得尤其重要。
厚植網絡誠信文化,要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機滲透到網絡。不難看到網絡誠信建設愈加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社會文明發展的關鍵;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誠信文化,是建立和維系網絡社會文明的必然要求。我國教育鼻祖孔子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網絡誠信要長足發展,我們要充分挖掘和應用豐厚文化資源,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讓網絡誠信從中汲取向善向上力量。尤其是網絡建設中要積極發揮在思想、理論、文化等方面優勢,在網絡上多開展儒家文化、誠信文化、君子文化等理論研討,才能讓網絡誠信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誠信建設文化營養,為網絡發展夯實新時代的誠信理論根基。
網絡誠信文化建設離不開榜樣力量。技術是網絡的核心,也是網絡誠信建設的破題利器。《報告》中提到,隨著5G、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加速發展和推廣應用,網絡誠信建設應該充分利用新技術優勢,不斷完善管網治網手段。網絡媒體、社交平臺既是網絡空間建設者,又是清朗網絡空間的守護者,應認真履行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營造良好網絡生態,培育誠實守信的網絡文化。因此,要培植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誠信文化,需要運用好媒體深度融合成果,打造網絡誠信建設標桿,這樣,網絡誠信建設才會有標桿,有參照,動員廣大網民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誠信建設當中。
只有將中國優秀的傳統誠信文化,滲透完善到網絡各平臺建設中,才能幫助網絡企業強化行業自律,做到守護與建設并重;尤其在后疫情時代,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按下快進鍵,平臺和網民更要以誠信為基石,將誠信嵌入網絡社會建設中,才更能攜手打造網絡誠信的生態共同體。(晉安區文明辦 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