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教育部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于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12月10日 人民日報)
教師讓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時有發生,家長們的吐槽也并非最近才有。日前,江蘇一名學生家長在網上發布“退群”視頻,再次將這個話題推上“熱搜”,并引來教育部的高度重視和嚴肅回應。
近年來,社會一直呼吁給教師減負,隨著家校共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這樣的語境下,許多事項“自然而然”地落到家長那里,家長批改作業似乎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然而,必須審視和厘清的是,家校共育并不是讓家長批改作業的擋箭牌。在學生教育問題上,每一個參與的角色都有與之配套的義務和職責。
對于教師來說,批改作業不僅有助于了解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況,更重要的是能夠整體把握所有學生對教學的掌握程度,反過來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進度。
同時,學校也應更科學、更實際地開展減負工作,不斷健全作業的常規管理、學生反饋評估等方面機制,積極創新作業形式,結合學生學習規律,系統優化作業設計,不能一味因減負而逾越家校共育的邊界。
此外,家長應該花足夠的時間、精力、心思陪伴并輔導孩子,深度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老師開展教學評價和精準分析學情的重要手段。不給家長布置作業,并不意味著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就可以置身事外了,而是要引導孩子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跟學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教育學家陶行知有句名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只有學校、家庭各司其職、各歸其位,教師和家長齊心協力、真心付出,才能感染孩子、教育孩子、帶動孩子,真正營造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從而促進教育有序發展。(長樂區委文明辦/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