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以“守信互信 共踐共行——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為主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在山東曲阜舉行。自2018年舉辦以來,大會已逐漸成為網絡誠信領域集智聚力、展示成果的重要平臺,以及誠信建設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12月8日人民日報)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是立身之本、立業之基,是中華民族一貫崇尚的傳統美德,是每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也是構建社會治理秩序的重要基石。誠信守信文化穿越千年綻放著璀璨之光,在當今互聯網社會尤須打牢網絡誠信底色,充分依靠誠信道德力量助推高質量發展,守護社會大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增進網絡守信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守約觀念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意識規范,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的重要要求。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規劃》建設也明確提出,“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培育網絡誠信文化,健全網絡誠信制度,懲戒網絡失信行為,呵護網絡誠信生態,既直接關系到各個社會主體、個體的切身利益,更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文明治理生態大局,打牢網絡誠信底色,首先必須凝聚誠信共識、增進守信自覺。
推動網絡誠信共建。“網絡誠信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網絡空間活動中尊崇道德、遵守法律、履行契約、恪守承諾的狀態。”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發布的《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首次就網絡誠信做出明晰定義,明確了網絡誠信的主體和責任。網絡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守信才有互信、互信才能共贏,這就決定了網絡誠信秩序共建共享的特性。因而,需要包括各個網絡平臺、網民個人及其網絡監管部門在內的涉網各方自律、他律、互律,共筑網絡信用基礎。
堅持網絡信用共治。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誠信必然直接或間接影響社會誠信,網絡空間治理是社會治理不可偏廢的重要部分,就顯得成為重要。近些年來,相關部門從法規修訂到規制完善、從落實主體責任到加強監管執法,取得的積極成效有目共睹,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歡迎與點贊。但同時,諸如網絡謠言、虛假信息、網絡詐騙、惡意營銷、隱私泄露等網絡失信現象依舊程度不等地存在,既影響了互聯網健康發展,也給經濟社會和公眾利益帶來不利,要求有關各方齊心協力,凝聚網絡誠信合力,堅持法治方法與技術手段相結合、制度約束與文化培育相結合、平臺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建立健全信用共治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持之以恒優化誠信生態、提升網絡文明水準,共同呵護網絡空間正能量。(莆田文明網 荔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