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攢的錢,一場喪事就沒了。”今年8月,脫貧戶熊文德花了近7萬元,為過世的哥哥辦了一場“白事”,因經濟負擔過重險些返貧。(11月19日《廣西日報》)
眾所周知,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婚喪嫁娶是人生大事,不可輕忽。可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婚喪嫁娶逐漸變成了比闊斗富的場合,甚至有人錯誤地認為花錢越多越有“面子”。這不,近日媒體發布的《2020年中國結婚消費趨勢洞察》結果顯示:2019 年中國平均每對新人結婚消費達22.3萬元,是五年前的3.5倍。喪事花費也是不斷攀升,如今少則也要3-5萬元,超過10萬元的也大有人在。同時,不僅人情往來的禮金漲得比收入快,酒席動輒上百桌,而且為了跟上“社會潮流”,不丟面子,多少普通家庭“負債”辦紅白喜事,多少準新人因婚前彩禮吵架甚至分手。可以說,“攀比風”讓不少人也陷入“打腫臉充胖子”怪圈。
其實,大家都清楚,婚姻是否幸福與婚禮是否隆重無關,更與婚禮花費多少不成正比。婚禮只是見證愛情的一種儀式,或者說是對愛情的一種紀念。諸如豪華婚禮、賓朋滿座等都只是可有可無的因素,真正的夫妻幸福美滿、天長地久無需這些外在的東西來證明。更何況,盡管“新人婚禮辦得勞累,來賓的份子錢交得痛心”,但根據媒體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2%的人對自己的婚禮仍然不滿意。唯一穩賺不賠的,恐怕就只剩下婚慶公司和賓館酒店了。另外,對于白喜事,自古就提倡厚養薄葬。生前不多陪伴父母,不盡義務贍養老人,過世后大操大辦,這就是“孝順”嗎?說到底都是面子問題在作祟。
讓人高興地看到,為抵制婚俗陋習,倡導更文明、健康、節儉的婚俗方式,也有不少年輕人身體力行,如今年10月25日,在浙江太湖龍之夢樂園的太湖古鎮,就有10對年輕新人和6對金婚老人參加了浪漫溫馨的漢式集體婚禮,共度重陽佳節。無獨有偶,10月26日,安徽淮北2020年職工集體婚禮在淮北市綠金湖圓夢島舉行,46對新人在親友、同事的祝福和見證下,步入婚姻的殿堂。盡管整場集體婚禮,沒有花炮轟鳴,沒有豪華車隊,沒有奢華酒店,一對對新人既感到新穎,也覺得不失浪漫。正如參加集體婚禮的一對新人所說,“結婚并不一定要大操大辦,這樣的婚禮更有意義。”同時,為整頓婚喪嫁娶“攀比風”,不少地方對婚喪嫁娶的彩禮或隨禮金額及宴席桌數等進行設限,深受百姓贊賞!
總之,結婚不是比排場,而是為了相濡以沫、互敬互愛相守一生,這才是婚姻的真諦。孝敬老人應多在平時下工夫,多在生前常回家看看,這才是真正的孝道。新時代該有新風尚,破除陳規陋習,提倡移風易俗,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讓我們共同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崇尚文明、節儉、科學的良好風尚,讓虛榮少一點,實在多一點;形式少一點,真情多一點,做“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節辦、厚養薄葬” 倡導者和踐行者。(南平市委文明辦 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