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11月25日《北京青年報》)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在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眾多老年人力不從心,跟不上技術潮流,導致在日常生活中頻頻受困。《實施方案》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提出解決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方案,體現對老年人的關懷與照顧,有助推動全社會重視起來,共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技術難題。
智能信息技術為大眾帶來了很多便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各個領域發生深刻的改變。但是,智能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應用門檻,包括硬件、軟件的配置,使用場景、學習成本等。年輕人消費力和適應力較強,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容易購買并很快掌握。可對部分老人來講,智能技術的門檻太高了,很難掌握和接受,以至逐漸落后于時代。
近段時間以來,各地發生了一些老人遭遇智能技術困境的事件。比如老人冒雨去醫保局,用現金繳納醫保被拒絕,要求電子支付;94歲的老奶奶為激活社保卡,被子女抬著在銀行柜機前進行人臉識別;還有很多地方老人因沒有智能手機、沒有健康碼,坐公交車被拒等。此類事件被曝光后,均引起社會大眾的不滿,認為這些基層單位服務意識淡薄,缺乏對老年人的關懷,呼吁對老年人采取更人性化的服務,不能讓智能技術卡住老年人。
科技以人為本,這句話已經深入人心,也是指引科技發展的標準。智能技術是要為人提供便利服務,不能成為阻礙老年人的攔路石。因此,《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20條具體舉措要求,明確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網約車增設“一鍵叫車”功能、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等,都是為保障老年人的權益。
那么,企業未來在開發推廣智能技術時,應更加智能化、人性化,降低老年人的學習門檻,實現“傻瓜式”操作,滿足老年人的基本要求。基層單位在應用智能技術時,不能完全依賴技術路徑,也要兼顧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務,做好技術過渡期。公益組織、老年大學、年輕志愿者等也可共同合作,開設相關培訓班,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APP等,更好地融入信息社會。
每個人終將老去,這是人類的生命規律。科技在不斷進化,每一代老人都遭遇過技術困境,未來也會如此,善待老年人,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乃是應有之義。當我們老了,也會成為新的“技術困難戶”,亦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所以解決當下的問題,就是在給未來做示范。(莆田文明網 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