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又稱門風是指一個家族成員長期養成的價值觀念、生活作風、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生活習慣以及道德倫理品格等。這些家族的品格會一代一代星火相傳,相沿成習,最終形成屬于這個家庭甚至家族特有家風。它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所呈現出來的整體風貌和思想境界。只有好的家教,才會形成好的家風,并惠及子孫,相互傳承。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告訴我們:“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建設問題的生動論述,既親切溫暖又發人深省。
良好家風家訓來源于父母德行。家風的形成與一個家庭的貧富并沒有直接關系。家財萬貫富貴之家不乏道德敗壞之徒,目不識丁鄉村父母也能培育出品德優良之輩,孩子出現德行問題,其根源還在于這個家庭父母,盡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成為道德敗壞之人,如果父母德行不夠,孩子怎么可能會有好的德行,古人說:身教重于言教,父母長輩的言談舉止和行為習慣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古人把“修身、齊家”放在“治國、平天下”之前,其意也在提醒父母長輩要注意自身的修養。
良好家庭教育來源于家風傳承。如果一個家庭把孩子培育智商始終放在第一位,這個孩子是不會有出息的,對孩子品行與意志培養必須滲透到孩子的生活當中。古人說,不重視體育教育是廢品,不重視德育教育是危險品。許多父母自己管教不了孩子,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而是寄希望于把孩子送到學校后,希望老師能糾正孩子毛病,培養孩子品行。兩個大人都沒有把孩子的品行培養好,卻指望老師把孩子的品質培養好,談何容易。許多成功例子,證明孩子的品行培養還是應該以家庭教育為主,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家風。
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教育孩子,明事理通人情,父母不能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教育孩子時振振有詞,自己做事卻有違道德典范。比如:父母自己自私,小心眼,處處與他人斤斤計較,卻要求孩子做事大氣,難以實現,有可能的話,父母可以按《孔子家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的要求去做,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不能把孩子的家庭地位放得太高。孩子故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需要呵護。但是如果事事都是孩子優先,孩子就不懂得感恩父母,將來也不會感恩社會。教育孩子明事理通人情尤其的重要。
其次,父母用德行引領孩子前行。不能包辦孩子一切。小學階段之前,許多父母總是擔心孩子這不會做,那不會做,總是為孩子穿衣、喂飯,做這做那。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就去幫孩子做。孩子習慣了父母幫助,哪里還想自己去吃苦受累,意志品質如何能培養出來。教育孩子做事時先要學會做人,不能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能把教育孩子的任務都推向學校。孩子的德行需要靠父母德行來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行為規范,符合禮義廉恥。比如,排隊時不能加隊,過馬路時不能闖紅燈,說話時不能帶臟話,待人接物時要符合禮儀規范,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秩序等等。拜金最終結果會讓孩子成為貪婪的人,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金錢所迷惑,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邊緣。
再次,父母要當好家長這個職業。父母要明確家長既是一種親屬關系,也是一種職業關系,孩子有任何過失,責任首先在家長,家長要隨時隨地對孩子的言行進行監督,及時糾正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導致更大問題的出現。形成一種既寬松又嚴謹的家庭氛圍。在家里,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誰有錯就要公開承認錯誤,不搞獨斷專行。孩子和父母都有公平說話的權力,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既不能搞一言堂,也不能對家庭成員的問題一再遷就。質樸的家風、家規,使孩子們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這對孩子的成長,乃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大田縣委文明辦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