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鞏固脫貧成效,破除當地婚喪嫁娶活動鋪張浪費的陋習,今年3月,自治區民政廳下撥80萬元專項經費,在定點幫扶的周幫村建設紅白理事會服務中心。 近年來,西林在全縣范圍內興建紅白理事會務中心,提倡婚事白事簡辦,破舊俗樹新風。目前,該縣94個行政村已實現紅白理事會服務中心全覆蓋,受益的少數民族群眾達8萬人。此外,各行政村積極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監督和獎懲機制,推動村民自主管理、相互監督,鞏固脫貧成效。(11月19日《廣西日報》)
“一輩子攢的錢,一場喪事就沒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喪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給貧困群眾本不寬裕的生活增添了沉重的負擔。廣西自治區民政廳下撥80萬元專項經費,在定點幫扶的周幫村建設紅白理事會服務中心,提倡婚事白事簡辦,破舊俗樹新風。這是鞏固脫貧成效的有效舉措,值得大聲叫好。
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陋習是時下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曾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戶均人情消費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高達7.9%,農村家庭更高,達11.4%;53.2%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給自己造成了沉重負擔,其中15.6%的人認為負擔“很重”。 新華社曾經報道,湖南邵陽的曾女士,被父親葬禮賬目嚇了一跳:前后花了40萬元,還不算買墓地的錢。而自己夫妻倆一年的收入,僅有4萬元。由此算來,一場葬禮的花銷相當于一家十年的收入。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根深蒂固的習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禮尚往來”的真正內涵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民風日漸下滑,仁義的價值取向嚴重扭曲,很多文明的習俗染上了金錢的銅臭味,不再是那么原汁原味,也沒有了當初的純真。記得七八十年代,人們之間的禮尚往來,是那么純樸,家有喜事大家在一起花很少的錢湊份子,送一床被面,買一支鋼筆的簡單的禮物,表示祝賀,大家都很開心。家里有了白喜事,親戚鄰里買一刀紙錢去吊唁一下,以表示哀悼之意。可是如今的紅白喜事不再是以前那么簡單那么有人情味了,而是充滿了銅臭味。
婚喪嫁娶陋習,導致人情消費風愈演愈烈,既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一定聯系,而更重要的是一些人陷入了死要面子、盲目攀比、窮擺闊氣的消費觀念誤區,肆意泛濫的人情消費讓人心驚膽戰,甚至叫苦不迭。讓人情沾滿了銅臭味,“人情消費”猛于虎,已經沒了“人情味”。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消費”綁架了“人情”,同樣綁架了社會綁架了自己。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婚喪嫁娶陋習導致人情負擔過重,脫貧后返貧。
紅白理事會,是破除婚喪嫁娶陋習的有效載體,是規范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情消費觀的好舉措,對于提倡節儉,減少浪費,樹文明新風大有裨益。紅白理事會為婚喪嫁娶做好服務工作,既是社會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應有之義,值得大力推廣。(莆田文明網 風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