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家住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龍洞街道全運村社區的張女士在社區遛彎兒時,發現綠化帶內有一處破舊的水泥隔離墩,影響美觀且存在安全隱患。她隨即拍照上傳到龍洞街道開發的微信小程序“行走龍洞”上。不一會兒,城管和社區工作人員就來到現場,對問題進行了妥善處理。(11月11日《光明日報》)
文明城市是我家,文明創建必須通過大家的努力得來。地方政府、小區物業管理只有多在爭創文明小區的工作中拿出新思路,不斷鼓勵居民共同參與小區的文明管理,城市文明創建才能提檔升級,文明環境的營造及長效管理機制建設才會逐步強化,讓文明真正成為大家共同堅守的行為規范。
創城不易,守城更難。文明城市創建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作。最終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也并不意味著創建工作的結束,而應轉為常態化、長效化的文明城市建設行動。一旦懈怠,還可能面臨被“摘牌”的風險。發現問題隨手拍,上傳平臺解決快,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像全運村社區那樣,利用網格力量來維護文明,社區所有居民都可以通過“行走龍洞”小程序共同參與文明創建和社區管理,如此守護文明城市才會不留死角。
讓群眾當好文明創建的主人,文明城市創建才有生力軍。近年來,各地將創建文明城市當成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載體,當作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手段,不斷創新思維方式、內容形式、手段方法,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不斷走向深入。眾所周知,創城的核心不是城市,而是市民。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最終的成效說到底還是要看老百姓支持不支持、參與不參與、滿意不滿意。只有通過各種途徑,將市民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文明創建才有生力軍。
暢通“民意”,讓城市文明創建更高效。城市是有機生命體,文明城市創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創建過程中要不斷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一個小小的微信程序就能提升城市管理的速度,文明創建就要敢于向精細化管理要質量,采用科技大數據助陣,把文明城市創建融入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之中,才能積極探索建立民生實事票決、“民意直通車”等制度,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讓城市因為創建更文明,讓市民因為創建更舒心。
文明創建走高走新,要敢于跳出“小天井”。促進文明創建工作有的放矢,就要通過各種途徑,讓群眾反映問題渠道通暢,有條件的地方更要積極組建市民文明巡訪團,常態化開展轄區內巡訪和跨區交叉巡訪,避免文明創建中的“不設廬山真面”現象,尤其要開發社會文明信息管理系統,將不文明行為信息與文明單位考核等掛鉤,以法治手段保障文明創建常態長效促進社會公德的養成,建立城市管理的良性循環,以保證文明城市創建保質保量,最終達到文明量質齊升!(晉安區文明辦 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