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圖書館行業在數字化、網絡化等方面展開了不少探索,上海圖書館便是全國最早試水數字化的圖書館之一。今年公共圖書館法正式施行后,將為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帶來怎樣的發展指引,圖書館又該如何應對挑戰?近日,記者專訪了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回溯上圖探索路上遇到的障礙與瓶頸,收獲的經驗與取得的成就,為的是更能讀懂中國圖書館行業的數字化未來。(11月10日人民網)
順應閱讀方式的變化、離讀者近些再近些,公共圖書館發展必須直面數字化的考卷。如今,多數國外圖書館都建成了數字內容管理平臺,方便用戶利用,而我們國家的公共圖書館也正在往這一塊趕腳。因為圖書館行業信息化、數字化應對的水平,既能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又能促進公共圖書館走上管理的快車道。
然而,公共圖書館要在數字化趕上世界發達國家,大中城市可以先期試點,類似于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圖書館的數字化應用,早在數字化閱讀興起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相對是處在前列。因為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往往挑戰大于機遇。一張數字閱讀卡,讓紙質書的借還在上海這座城市互聯互通起來,人可以走進所有圖書館,書也可以還到任何圖書館。這些都是數字化帶來的紅利,只有經營發展好了,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才會走得更遠。
不難看到,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各種閱讀新載體紛紛涌現,大多是電子產品;各種閱讀新樣態更迭頻繁,大多為數字呈現。公共圖書館,因為數字閱讀,變得越來越親民。可是,數字化的今天:資源海量,但整個數字出版呈現碎片化業態,因為不用跑到圖書館,通過如今已有的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終端,就能享受到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海量服務內容。然而,要克服這些,并非不可以,因為數字化的明天是為了更好地尊重規律、用好資源,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公共圖書館,只有在數字化上不斷做優,才能讓數字化為公共閱讀插上翅膀。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條明確指出:“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數字資源建設、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獻信息共享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服務?!睂τ诠矆D書館建設,只有在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平臺上發揮數字花的優勢,不僅做推廣,更要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來推廣閱讀,拓寬服務范圍,才能讓數字化的公共閱讀覆蓋更多人群,讓更多人都能跟上數字化時代發展。
加大數字化圖書館建設讓書香更馥郁,數字化讓公共圖書館更有未來。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推廣,更需要充分了解市場,按需訂購,才能讓市場為我所用,用好市場中已有的資源,讓公共圖書館從數字化不斷走向智能化、智慧化。(倉山區委文明辦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