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自治區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作,規范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秩序,提高放映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近日,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廣西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作的意見》,從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的職責履行、影片供給、放映形式、放映保障、放映監管等方面對加強自治區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作進行了明確和規范。(11月9日《廣西日報》)
多年前,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匱乏,放電影的幾天前,雖然是看了不知多少遍的片子也還是興奮不已,到上演的那一天,早早地搬個板凳去占位置……在農村看露天電影的情景,至今難以忘懷。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視的普及,人們有了更多的精神娛樂方式,公益電影放映在農村陣地越來越小。當然,這里面除了時代變遷外,更有送下鄉的公益電影往往適銷不對路,對村民缺乏吸引力的因素。
但必須正視的是,目前我國城鄉文化發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即使是農村間也存在不小差距,給農民朋友送上一場場光影盛宴,仍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文化服務。實踐表明,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伴隨著高質量影片不斷進入農村,已經成為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的一項惠民工程。
看電影是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之一。美好的文化生活不是城里人的專利,豐衣足食的農民理應共享新時代的文化盛宴。2005年11月,黨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要求實施農村數字化放映“2131”工程“送電影下村”,力爭“一村一月一場電影”。這是一種積極引導和鼓勵。如今廣西出臺政策加強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作,算是一脈相承的細化舉措。
堅持“少量多次”的訂片原則,每個行政村全年播放國產新片(院線上映不超過2年)比例不少于1/3,積極探索和推廣“點單”式放映方式,鼓勵和支持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和放映……《意見》進一步規范了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影片供給和放映形式,是與時俱進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產品美好需求的實舉。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要讓村民既能看到又能看好,就必須在重視“數量”的基礎上,更加地注重“質量”。
“送電影下鄉”,心中要裝著老鄉。根本的是要與農民坐一條板凳,看到農村已不是過去的農村,農民也不是過去的農民,新時代農民兄弟也有自己的新需求。唯此,電影公益放映工作才能深植于農村,助力鄉村振興,更好地點亮鄉村的夜空。(莆田文明網 謝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