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晚,山東菏澤袁松濤和陳愛云夫婦的兒子袁振放學途中遭遇車禍,由于傷勢過重在醫院經多方搶救62天無效后,袁松濤夫婦決定忍痛無償捐獻兒子的器官,最終讓5人重獲新生。袁振去世后,他的高中同學們決定替他盡孝,改口喊他們“爸爸媽媽”,八年來20多個孩子一直用力所能及的方式陪伴袁松濤夫婦,像親人一樣互相彼此陪伴著走過了歲月的酸甜苦辣。遭受喪子之痛的袁松濤夫婦多年來堅持做公益活動,繼續堅持傳遞善與愛。(11月5日央廣網 )
袁松濤夫婦用自己起初不幸的遭遇和后來面對挫折的人生選擇,為我們詮釋了善良和互愛等美德需要培育,更需要傳遞,這種傳遞可匯聚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巨大能量。相信在袁松濤夫婦事跡的感染下,我們可以鼓舞和帶動更多的人凝聚起更加強大的道德力量,去傳遞更多的善與愛,會帶動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入到弘揚社會新風尚、傳遞社會正能量中。
“人之初,性本善”,當前,我們欣喜地看到,不論社會的潮流風尚怎樣變化,人們在做好事的時候更多的是出自初心和本能,這種奉獻自我、不圖回報的正能量匯聚成了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潮。任何時候社會都不可缺少善善相報的風氣和氛圍,善良是一種愛的傳遞,用言行把善舉與愛心傳遞給別人,讓身邊的人感受到并繼續傳遞放大,才是最大的善和愛。即使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小的互助,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陌生界線,更多只有真誠的愛心,每一個小小的善舉都有可能會得到傳遞和延續,每一次傳遞都可以溫暖他人,甚至感動社會。
愛心是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詞,它告訴人們:真正的愛乃發源于心。愛心是我們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中一種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們心中的孤獨感和分離感,可以打破人們之間心中存在的無形圍墻,能使人與人之間更好的和諧相處。古人云:“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我們應該盡力做到愛人如己,以愛己之心愛人,去傳遞每一次善舉,傳遞愛心,傳遞溫暖,傳遞愛的正能量!(廈門文明網 吳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