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平潭第二實驗小學,有一處近700平方米的“紅領巾勞動教育實踐園”,微風輕拂,陽光溫暖,向日葵、小西紅柿、蔥、芹菜等綠油油的蔬菜在田間長勢蔥蔥郁郁,菜葉上的水珠晶瑩剔透……滿眼的田園風光,讓人心曠神怡。近日,記者來到這個充滿生機的實踐園里,帶領大家一起來探索園子里的奧妙。
責任心與蔬果共生長
師生在給蔬菜澆水
實踐園里,老師、家長和學生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澆水,還有的在摘菜,忙得不亦樂乎,全然沒注意到記者的到來。
實踐園共分為10塊責任田,各年級、黨員、少先隊、科技興趣小組和家委都有屬于各自的責任田。每塊田里都種滿了各種種類的蔬菜,比如小西紅柿、香菜、空心菜和包菜等。
第二實驗小學德育處主任林晴虹一邊忙著采摘蔬菜,一邊告訴記者,在蔬菜種類選種和管理上,學校嚴格把關,根據耕種計劃和蔬菜種植時令投放適宜種植的作物。待蔬菜成熟后,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各班級安排隊員采摘,采摘的蔬菜登記后才可領取,每塊地還安排2名聯絡生負責管理。在采摘過程中,老師還會指導學生學習采摘安全知識等內容,讓學生能夠安全采摘。
為了伺候好這些蔬菜,播種、施肥、除草等工序一個都不能少,這些都由各個責任田的師生和家委“承包”,孩子們也幫忙“打下手”。“在大家的精心照顧下,蔬菜苗長勢良好。剛開始是覺得造這片實踐園可以讓校園變得更富生機了,后來我們才發現,它存在的更大意義在于孩子們的責任心也隨著這些農作物一同成長。”林晴虹說。
記者了解到,實踐園創建于2016年初,經過3年的搬遷、擴建,由最初的農業科學基地發展到現在的“紅領巾勞動教育實踐園”。“在今年疫情前夕,學校著手規劃、設計校門口這片空地。面積看似小,但花費了不少心思,基礎設施設備的完善也是一大難題。不但從設計到施工等花費了幾萬,還特意購買花灑、鋤頭、小鐵鏟等工具。”林晴虹說,現在,許多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們利用校門口空地資源開展勞動教育基地,讓學生們體驗到農耕樂趣,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
幸福感在勞動中蔓延
看著田地里的各式蔬菜,記者也探下身子,挽起袖子,細細觀察,忍不住想要加入這場勞作中。
這兩天,實踐園迎來芹菜等蔬菜的采收,不少學生和家委也變成“采收達人”,迫不及待地采收這些來之不易地勞動成果。
兩三位家長將采摘好的芹菜興高采烈地裝進了塑料袋中,滿載而歸。“剛剛收成的芹菜中午就可以制作成美味菜肴,讓孩子在好好品嘗的同時感受到農耕豐收的樂趣。”家長林女士說。
“采摘到自己種植的蔬菜,感覺很有成就感。”同學們紛紛表示。
實踐園目前已成為平潭第二實驗小學推行勞動教育的“金字招牌”。在今年8月,它順利通過了福建省第二批百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特色項目的立項,成為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勞動基地以‘種—賞—收—品’為建設和發展思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勞動基地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有序管理,實行班級負責制;合理劃分勞動基地功能區,將種植園和花園相結合,集實用性和觀賞性于一體。”林晴虹說,勞動基地建設和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家長和社區一同參與,形成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育人模式。
在林晴虹看來,這里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掌握種植勞作的技能,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學到課堂和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勞動生活,尊重勞動成果,感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實踐園讓孩子快樂成長
平潭第二實驗小學還將實踐園與語文、美術、科技等學科結合,加強各學科中勞動教育內容的滲透。
比如,科學課上,老師利用學生對蔬菜生長過程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耐心、毅力等,記錄作物的成長歷程;美術課上,學生們依照實踐園的四時景色,繪畫出美景;語文課上,老師讓學生們通過實地觀察每株農作物,并寫下觀察日志……這些舉措,讓學生們從課堂走到課外,課程變得更加豐富。
“實踐園看起來面積不大,但對教育學生的幫助很大。學生通過勞動課進行田間管理,既活躍了課余生活,又使孩子們從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達到勞逸結合的目的,通過勞動實踐基地,適當參加生產勞動,更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林晴虹說,有了這一基地,學生除了在教室學習書本知識,還能走出課堂,了解植物的樣貌、生長過程、習性等,并且增強動手實踐能力,以勞樹德、以勞增智。
“首先移動健康帶土的植物對其進行補種,然后我們要用鏟子給所有植物輕輕地轉動松土,便于植物根系更好扎根在地下……”當天,四年段責任田內,語文老師林冬秀邊示范邊指導學生補種植物,體驗智慧農創活動。“將這里與學科知識相融入,讓學生們更好理解課本上知識,也能通過我們的傳授,讓孩子們懂得基本種植的經驗。”林冬秀說。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管理“實踐園”,平潭第二實驗小學還制定了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管理制度、管理人員安排表等,努力形成勞動基地教育特色小學。談到未來規劃,林晴虹表示,計劃搭建木架,如種植絲瓜、葡萄等農作物,讓耕種農作物種類更豐富,也讓實踐園更加美觀。(平潭時報記者 馮榮/文 陳瀾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