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南通崇川學校三年級的616名小學生來到位于通州區金沙街道金北村的“碧雙創”綜合種植基地,開展走進稻田科普研學活動,體驗農民伯伯秋季豐收的喜悅。(11月5日《江海晚報》)
“農民伯伯太不容易了,又要給莊稼施肥,又要灑藥,培育了180多天才能收割。”這是孩子們發出的感慨。讓學生們走向田野,體驗農耕生活,感受農耕文化,是對孩子珍惜糧食、節約糧食最好的實踐教育。
田野是最好的“實踐教育課堂”,通過親身體驗農耕生活,感受農耕文化,不僅能夠培養孩子尊重勞動意識,而且能讓節約糧食、珍惜糧食的“種子”從小深深根植于孩子的內心深處。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艱辛不易。這首詩孩子們都能朗朗上口,但要真正體悟其中的內涵,僅僅是字面上的教育顯然不夠。現在不要說城市孩子,即便農村孩子,許多對種地的辛苦也非常陌生,根本不知道一粒糧食是怎么種出來的。不親身體驗種地辛苦,又怎能真正體味“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怎樣的一種辛苦?
進一步而言,讓孩子走進田野,也是學校開展農耕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然而也要看到,在工業化沖擊下,尤其是受全球化浪潮中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農耕文化面臨著被淡化、斷化的威脅。正因此,通過“走進田野”等有效農耕文化教育形式,讓孩子親身體驗、感受農耕文化,對于保護、傳承農耕文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農耕文化不能被我們淡化,更不能在保護和傳承中被斷化,對孩子的農耕文化教育必須加強,要作為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孩子走向田野接受農耕文化教育辦法有很多,學校可以選擇距離學校最近的農村,或者選擇學校周邊荒地,或者直接在學校開辟一個地方,專門用于學生農耕文化教育,并將種田列入中小學美育教育課程表,使其成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讓學生親身體驗農民種田辛苦,了解一粒糧食的成長過程,有多么來之不易。在這種直觀、深刻的農耕文化體驗教育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會變得具體而鮮活,相較于空洞說教,這種社會實踐教育顯然更能讓孩子“感同身受”。(莆田文明網 孫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