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4日訊(通訊員樂進朝)2018年以來,大田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文明促發展、以發展促文明,突出聯建共創,做實做足“精神文明”文章,連續兩屆榮膺省級文明縣城稱號。“四聚焦”導向共同描繪新時代“多彩大田”新畫卷。
聚焦素質提升,凝聚發展精神。一是開展“素質提升年”活動。開展干部、企業家、市民素質提升三大行動,全面提升干部群眾整體綜合素質,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全身心投入招商引資、市容市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民生社會事業等“十大攻堅”會戰。二是大力弘揚蘇區精神。著力用紅色精神激發紅色力量,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個,開展“風展紅旗如畫”系列活動,《一門三英烈,浩氣滿乾坤》紅色宣講故事在央視新聞移動網播出,用好用活蘇區政策,爭取各類政策資金45億元。三是打響“大田后生仔”品牌。依托《大田后生仔》歌曲影響力,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評選結合起來,開發“大田后生仔”道德品牌,涌現出了全國先進工作者吳祥江、中國好人唐名高等一批優秀“大田后生仔”典型。
聚焦文化傳承,樹立文明新風。一是以孝道文化引領家風。依托“二十四孝”編撰者郭居敬故里的品牌效應,開展“孝老愛親,廉潔家庭”等活動,建設孝廉文化小鎮,挖掘孝廉文化故事,“第二集美學村”被列為市級廉政教育基地。探索孝道文化與養老產業融合發展,“三化三全”山區養老服務模式入選全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典型案例。二是以移風易俗引領民風。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完善“一約兩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從黨員干部“關鍵少數”抓起,大力倡導厚養薄葬、新事新辦、大事簡辦,遏制“天價彩禮”,文明新風深入人心。實施“鄉賢回引”工程,引導退休領導干部、專家學者、部隊軍官和企業高管等回鄉參與鄉村治理,走出了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大田路徑”,案例入選新華社政務智庫報告,得到時任省長唐登杰、副省長李德金等領導的充分肯定。三是以志愿服務引領時代新風。運用志愿三明平臺,完成各級文明單位志愿團體創建246個,實現了公務員、青年、巾幗、黨員志愿者全覆蓋。疫情期間,我縣8個社區、266個行政村組建臨時黨員志愿服務隊,機關單位志愿者下沉“一線”,協排查防聚集、管出入限趕集,極大地減輕了社區、村鎮疫情防控工作壓力,共同維護我縣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聚焦民生福祉,推進共建共享。一是補齊教育短板。舉全縣之力實施教育補短板項目35個,投入資金4.54億元,建成25個,新增學位1.84萬個;向上爭取教師編制1246個,新招聘教師990人,培育各級名師585名,2019年普通高考本一上線率、2020年本科上線率均居全市全列。二是整治市容市貌。依法取締城區載客三輪車1053輛,投放使用10輛電動公交車和100輛微公交,讓群眾出行更便捷安全;開展背街小巷專項治理行動,推進原汽車站片區舊城改造,河濱健身棧道三期、香山北路等市政設施建成投入使用。三是建設“誠信大田”。重點開展公職人員不良貸款清欠行動,構建聯合獎懲聯動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協同參與,推動社會風氣明顯好轉,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共處置不良貸款8.48億元,不良率降至1.22%,為近五年最低。
聚焦生態文明,建設美麗家園。一是創新生態文明機制。持續深化提升河長制、生態綜合執法、礦山水土流失開發式治理模式等創新做法,在全國率先注冊成立河長協會,河長制工作被列為改革開放40周年“福建影響力”優秀案例,榮獲2019年度全省環境質量提升獎勵前十名。二是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常態化開展黨員干部回鄉帶頭做好“清溝掃地擺整齊”活動,帶動廣大村民共同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太華鎮魁城村等9個村列入中國傳統村落,桃源鎮東坂村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1個村入選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3個村獲評省級森林村莊。三是大力發展美麗經濟。發揮“林深水美茶香”優勢,實施最氧睡眠小鎮、大仙峰·茶美人等康養項目,舉辦首個國際茶日福建省系列活動暨三明“林深水美茶香”專場活動、首屆大田美人茶開茶節,提升大田美人茶品牌,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大田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