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太原教育部門明確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消息一出,各地家長紛紛點贊,對太原家長表達羨慕之情。(11月2日中國青年報)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里的一句話。時至今日,依然受用,只不過,二者交集之下,出現以師之惰裹挾父母之責,錯上再錯。正如最近,關于學校或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打掃校園、食堂打飯等,使家長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在網上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反映出的是,輔導作業已成為大多數幼兒園、中小學生家長的生活常態。那么,試問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何在?家校共育難道成了雙方互相推諉的最佳擋箭牌?
試想,父母下班之后還要兼職“做作業”,家庭就變成了職場之外另一“戰場”,成年人不得不時刻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另一方面,輔導孩子寫作業對家長而言,已經是高難度的修煉。更何況越來越多的五花八門的作業,非家長親自上陣不能完成,根本違背了育人的本意。
不論,老師不批改作業是不是隱喻“教不嚴,師之惰”,就單論家長的輔導水平,試問有多少家長能夠完全具備批改孩子作業等的能力?誠然,父母理應配合學校開展家校共育。但二者有所區分,家庭教育重在平時的點滴教化,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承擔的責任遠比想象中要多。倘若,師者之責還一味推給家長,“裹挾”了家長們“加班加點”地替孩子寫作業,請問學校教育意義何在?
家庭作業意在加強親子互動,但根本還是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或者動手實踐水平,而不是讓孩子認為有了家長的“代勞”,助長養成依賴的不良習慣。遺憾的是,面對學校諸如食堂打飯、打掃校園等“越界”的要求,家長們大都選擇默默接受,為何?還不是擔心孩子自己完成的作業被否定,影響他們在班級同學、老師們心目中的印象。于是乎,家庭作業成了面子工程,就像“變味”的家長群成“夸夸群”,家庭作業變相成了拼爹拼媽拼資源。這就是這些年,各色奇葩作業讓家長們叫苦不迭的原因所在。
此次,太原市教育局出臺新政《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之所以被大眾點贊,正是直面了現在學校教育存在的弊端,明確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界線,好比一陣及時雨,糾正了不良的教育風氣。要知道,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兩只翅膀,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家長。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支持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家長像家長,老師像老師,學生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學生。(鼓樓區委文明辦/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