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網上曬出朋友淘寶購物包裹里附贈的卡片,不是大家眼熟的“好評返現”,而是一張走失兒童的尋人卡片,不大的卡片上,印著走失兒童的基本信息:名字、出生年月、失蹤地點、照片等。(10月28日紅星新聞)
面對江蘇35歲的店鋪老板穆某堅持兩年在快遞包裹中送走失兒童信息卡一事,眾網友紛紛點贊:金錢取之有度,善良也需留步;比好評返現有意義多了;希望以后不會再收到這樣的信息……
將失蹤兒童的信息放在快遞包裹中,其作用卻不容忽視。孩子失蹤,痛苦的是家庭,傷害的卻是整個社會,近年來不少公益網站都在做這項工作,希望通過互聯網讓更多家庭團圓。但面對天南地北,面對泱泱大國,總會有一些盲區和遺忘的角落,發動每一個可以發動的人,讓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到失蹤兒童的信息,就會多一份希望,就會給那些活在傷痛中的家庭多一份撐下去的力量。
幫助失蹤兒童回家,幫助破碎家庭團圓,這應該是我們每個社會人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無論我們從事什么工作,無論我們身在何處,一份留意,一個善舉,不輕易間或許就能使一個家庭破鏡重圓,或許就是照亮失蹤兒童找到回家路途的那盞明燈。
盡管兩年間因為這樣的做法,穆陽店鋪也曾受過質疑,但他說:“絕大多數人是善良的,個別覺得是營銷,但我從沒做過營銷,我就是想做點好事。”事實上,即便如質疑聲那樣初衷里有為店鋪形象考慮的成份,這也無可厚非,為商者當然得為利,但能在圖謀發展的同時,兼顧社會價值,不忘社會公益,這點實為難能可貴,舉手之勞間讓消費者倍感商家的愛心和人文氣息。
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公益事業日益深入人心,很多企業開始廣泛地關注社會公益事業,或成立公益組織、或參與一些公益活動,這無疑是一件對社會、企業和公眾都有利的大好事。而企業、商家踐行“得益于社會,奉獻于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并不在于企業規模大小、商鋪利潤多少,關鍵還在于用心做企業、用心做公益。
最是善意不可戲,最是誠信不可欺。商家快遞包裹里塞的不是“好評返現”而是尋人卡片,這家網店堅持兩年自費尋找走失兒童,其做法無疑是對公益、愛心最好的詮釋,只要心懷公益,心懷社會,就能夠力所能及做善事、益事,而這份心意無論大小,皆會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和點贊。
每個平凡善舉都應被善待。快遞包裹里附贈的尋人小卡片,折射出的卻是商家對社會的責任擔當,傳遞了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溫暖,更為那些在公益邊緣徘徊的商家、企業做了個表率。這樣的善舉彌足珍貴,這樣的善舉必須得到善待,我們只有以善心去保護善心,用溫情去呵護溫情,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加和諧、美滿、溫暖。(莆田文明網 謝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