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而且對于鄉村組織振興、生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具有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是實現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根本支撐。基于鄉村社會的文化特點,通過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積極發揮村規民約、道德規范等約束作用,進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能夠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完善鄉村自治體系。通過“三突出”抓好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
突出農業農耕文明,深入挖掘傳承創新優秀鄉土文化。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泉,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深入挖掘具有農耕特質、地域特色、個性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動,讓傳統節日更富人文情懷,讓鄉村生活更具情感寄托,注重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農耕文明遺存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為有根有魂的現代化。
突出農村資源整合,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建好鄉鎮文體活動中心和文體活動廣場,建好村級文化禮堂和文體活動場地,健全符合實際、運行良好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能。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引導企業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有效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大力扶持民間文藝社團和業余文化隊伍,充分激發農民自辦文化的積極性,把活躍在農村的文化能人、民間藝人組織起來,把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調動起來。持續推動文化下鄉,鼓勵文藝工作者結合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推出更多具有濃郁鄉村特色、充滿正能量、深受農民歡迎的文藝作品,把豐富的精神食糧送到老百姓手頭、送到老百姓眼前,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文化熏陶和滋養。
突出鄉村文明創建,全力打造家風鄉風民風社風建設。加快發展農村志愿服務組織,培育精準扶貧、科技興農、文化惠民等一批志愿服務品牌項目,推廣“鄉風文明志愿崗”做法,推動農村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針對封建迷信、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示范作用,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加強管理服務,合理約定紅白喜事消費標準、辦事規模和禮儀模式等,抵制陳規陋習,淳化鄉風民風。強化農村殯葬市場專項整治。廣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弘揚傳統家庭美德、現代家庭理念,講好家風故事,傳播治家格言,以好家風溫潤好民風。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四好農村路”建設及改水、改廚、改圈等工作,進一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組織農民群眾從點滴小事做起、從房前屋后做起、從不文明習慣改起,自己動手凈化綠化美化家庭院落和公共空間,爭做優美生活環境的創造者和守護者。(大田縣委文明辦高上釵)